首页> 关注此文用户还关注:

基于安徽省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产出机构: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提交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产出日期: 2020-05-27   
发布日期: 2020-11-26   
作者: 方微;冯高阳;唐丽娟;

 

摘要: 对比分析2015—2018年度沪苏浙皖科技投入、科技产业发展、科技成果、技术交易情况等指标数据,研究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安徽省角度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 长三角;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技术交易;区域协同;安徽省

近年来,沪苏浙皖四地科技部门聚焦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取得明显成果。对比分析2015-2018年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对完善长三角创新合作机制,优化创新合作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1. 研发投入与科技产业

长三角区域科技投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科技研发投入稳定增长。2015-2018年,长三角区域科技研发投入从4180亿元增至5958亿元,全国占比30%。二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上海第三产业占比近70%,江苏省占比50%左右,浙江54.0%;安徽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8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接近,分别是46.1%与45.1%。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突破。2017年长三角区域入统企业数(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之一)占全国26.4%,工业总产值占全国30.8%;沪苏浙的入统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五;安徽省处于全国中游,但2018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2.创新成果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情况良好,2015-2018年沪苏浙皖专利授权情况总体处于增长趋势,2018年度专利授权情况占全国31.2%。一是沪苏浙专利情况明显优于安徽。沪苏浙皖专利授权数均处全国前十。二是江苏省专利质量优于浙江省。苏浙两省专利授权量远超其他两地,数量相近,但江苏省的发明专利授权明显高于浙江省。三是安徽省专利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015-2018年,安徽省专利授权量平均增速35.1%,上海平均增速达52.5%。

3.技术交易

科技成果转化是地区科技生产力的体现,2015-2018年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交易情况呈稳中有增态势。一是沪苏技术合同发展情况明显优于其他省市。上海2018年交易额超过江苏,达1303.20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二是浙江的技术合同交易增长势头迅猛。2015-2018年,浙江技术合同交易额平均增速达85.5%,上海24.0%(2018年增达50.2%),江苏17.5%(2018年增长率达32.0%),安徽19.4%(2018年增长率达28.4%)。三是安徽技术交易额与其他三省市差距持续增大。

4.存在问题

(1)统筹协同效应弱

目前四地市受区域行政壁垒和各地发展格局限制,尚未形成具体的合作机制,以及协调统筹长三角区域的政策环境。沪苏浙三省市创新指标均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区域创新合作中,很难确定绝对领导地位的发展引领者,导致科技创新宏观统筹能力弱。

(2)省际梯度差异明显

安徽省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与沪苏浙存在较大差距。江苏省2017年度R&D人员全时当量是安徽省的4倍,2018年度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安徽省的两倍,安徽省的技术合同交易额是浙江省的51.3%、上海的24.8%,创新百强区浙江省25个区上榜,江苏省18个区上榜,安徽省仅合肥市区包河上榜。

(3)创新要素流通不畅

产业结构的差距,影响地区创新资源的合作与流动。沪苏浙均是 “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相较而言,工业依然是拉动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呈现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长三角创新券跨区域合作更多停留在“点-线”,整体性的网络化协同创新尚未形成。区域创新体系非均衡性、非共享性及排他性特征明显,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创新合作效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政策依赖效应明显

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非正比的发展趋势,从侧面反映四个省市科技创新不同程度存在对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和激励的依赖性较强,而市场自发主动性相对较弱的问题,其中安徽省尤为明显。

5.结语与建议

(1)完善创新政策,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四地联动,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强统筹协同,实现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对安徽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引进一批科研院所落户安徽。

(2)深入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继续深入推进现有合作事项,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加强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示范区政策对接和联动,推进人才、科创和产业的差异化布局,强化区域分工与协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协同机制。

(3)强化地方优势,推进科技合作

充分发挥在长三角一体化承东启西地理位置优势,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安徽任务,承接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发展并辐射中西部,弱化省际梯度差异的影响,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4)扩大资源开放,打造安徽影响力

扩大安徽对外开放程度,完善对外开放平台,融入科技创新竞争潮流。瞄准国际国内产业前沿,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外围层,做好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产业承接转移和优势互补,力争在安徽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等。

 

本文为《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年第3期缩略版,全文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