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此文用户还关注:

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传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产出机构: 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http://www.sheitc.gov.cn/sewgh/657708.htm由上海情报所提供
发布日期: 2012-10-19   
上传时间: 2013-02-01   
政府发文编号:    
作者:

 

关键字: 

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十二五”发展规划

各区县科委(信息委),有关企业、单位:
现将《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2012年10月19日

为满足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加快形成布局完善、服务高效、集约共享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互联网和通信等相关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主要成效与经验

“十一五”期间,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围绕增强“普遍接入、业务融合、国际通信、功能服务、行业管理”五大能力,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更趋合理,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普遍接入和服务,城乡差距缩小,国际通信能力进一步提升,设施集约化建设管理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活动通信保障安全有序。“十一五”期间,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各项预期发展目标基本完成,保障了“平安世博”、“精彩世博”的举办,为城市功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快速提升,普遍接入能力显著加强

“十一五”期间,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实现规模部署,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率先建成。截至2010年底,全市3G宏基站累计建成近6500处,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累计超过7000个,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在国内率先启动,NGB建设成为全国首个示范城市。

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的普遍接入能力显著增强,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实现信息通信服务的按需接入。光纤到户覆盖超过120万家庭,NGB网络覆盖100万有线电视用户,WLAN热点覆盖部分商业密集区、会展中心和机场等公共区域。

国际通信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省际通信能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配合完成中美跨太平洋直达海光缆系统(TPE)建设,扩容亚太二号(APCN2)等海光缆系统。在上海登陆的国际海光缆总数已达6个系统、10条海缆,系统总容量超过4太比特/秒(Tbps),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突破300吉比特/秒(Gbps)。互联网省际出口大幅提升,2009年底成为全国首个达到T(1T=1024G)级规模的城市,2010年接近1.5Tbps。

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得到不断深化。以软交换、3G、IP多媒体子系统(IMS)、基于光纤的多种接入方式(FTTx)等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得到规模应用;下一代IP协议(IPv6)、移动通信长期演进(LTE)、NGB等新技术的应用部署取得突破。

2.功能服务设施不断发展,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系统总计算能力达到230万亿次/秒,主机资源和服务能力保持全国领先,应用领域持续扩展,服务范围覆盖全国27个省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先后在上海设立集团级视讯中心,中国联通手机软件应用商店基地落户上海,促进了数字内容产业链的形成和相关企业的集聚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外包呼叫中心实现规模发展,运营服务模式不断深化,IT服务外包模式初步形成。2010年底,全市IDC机架总数突破12000架,在国内率先推出云存储、云计算等新型服务模式。

3.信息通信业务不断丰富,普及水平和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基础通信服务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指标全国领先。截至2010年底,全市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超过68%,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22%,家庭宽带用户达到44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成220万户。增值信息服务创新和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短信、彩铃等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视频通信、数字电视等业务规模发展;视频监控、手机支付、移动导航等应用逐渐深入百姓生活。上海成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各类融合业务快速发展,2009年上海已成为全球网络电视(IPTV)用户最多的城市,截至2010年全市IPTV用户超过120万户,本地手机电视月均访问数超过20万,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30万。

4.深入推进集约化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模式不断完善,从信息管线逐步拓展到室外宏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满足了多运营商同城发展的需要,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了城市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截至2010年底,集约化信息通信管道在中心城区的道路覆盖率达80%,在郊区新城超过30%。发布《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规范基站设置管理和集约化建设。

利用世博会筹办契机,深入开展市重大工程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管理,完成了世博园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轨道交通网、长江隧桥、郊区新城、大型保障性住宅基地等一大批市政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通信配套建设。

(二)主要问题

1.宽带接入迅速普及,但服务能力较市民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发布的《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有关数据显示,日本平均宽带接入速率已达到63.6兆比特/秒(Mbps),美国达4.9Mbps,英国达2.6Mbps。2009年底,上海家庭平均宽带接入速率约为1.9Mbps,上海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除接入速率外,与宽带业务有关的资费模式、互联互通、建设和运营成本等诸多问题也困扰行业的健康发展。

2.设施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但建设矛盾依然突出

由于资源不足和政策法规尚待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困难。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必需的建设用地(含地下空间)、无线电频率等城市公共资源稀缺,在跨越式发展中大量增加的需求与有限的城市资源供给之间矛盾突出;二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滞后、规范缺失、认识不足等问题,虽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已逐步与城乡规划体系衔接,但尚未实现全面有效对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城乡建设体系仍存在难点,相关规划难以有效落实。

3.普遍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但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服务综合资费水平尽管逐年下降,但占市民收入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依然偏高,同时较高的资费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企业的商务成本。此外,信息通信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业务融合程度不够,行业应用尚未充分开发,面向信息通信应用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政策尚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基础设施在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过程中基础支撑作用的发挥。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一)发展环境

从全球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均将宽带信息网络作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优先布局,全球已有百余个国家推出了国家宽带战略或行动计划,围绕信息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从全国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信息通信技术持续创新和深入应用提供了巨大动力。

从上海看,“十二五”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是转型发展、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上海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管理优化、国际影响扩大、民生质量提高的发展要求。世博先进理念的推广应用,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的深入发展,对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经济转型、城市管理和民生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从行业发展环境看,“十二五”期间,中国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期,主要信息技术产品应用整体上已进入快速扩散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将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和应用迅速普及,三网融合全面推进,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的建设理念被业界普遍接受,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创新带来深远影响。

(二)发展趋势

1.信息通信网络向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网络演进

以FTTx光纤接入、LTE、802.11x等有线、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接入网将进一步向高速率、泛在化发展;以IMS为代表的下一代核心网为业务功能的融合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以IPv6为标志的下一代互联网将进一步向可管可控可信可扩的目标网络演进。以射频识别(RFID)、近场通信(NFC)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为代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不断融入信息通信网络,将物联网的发展逐步推向可运营、可管理。

2.信息通信业务模式发生巨大变革,服务化趋势更趋明显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新应用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变革。基于云计算技术,分散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得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利用,逐步改变其建设和服务模式。通过信息采集和智能感知等物联网技术,推动信息服务广泛应用和深入渗透,实现城市智能高效运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信息通信服务方式变革。

3.信息通信领域的融合创新,促进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

技术进步加速了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和行业融合。集约化建设由管道、局房等无源基础设施逐步向光纤、基站等有源基础设施扩展,由信息通信行业内部共享逐步拓展至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共享。业务的融合创新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形成,要求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服务措施,促进公平接入和互联互通,消除壁垒,规范市场。

4.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信息安全可控对信息通信网络提出更高要求

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下,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已演化为集服务、应用、网络、终端乃至芯片、操作系统等产业生态系统间综合实力的全方位竞争。电子信息制造、信息通信网络、软件和信息服务相互融合、互动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应用带来了新的安全需求,安全保障对信息通信网络提出更高要求。以信息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安全可控的基本要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把握产业转型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战略机遇期,顺应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应用融合、行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注重机制、管理、技术、业务创新,以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为主线,加大投入力度,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业务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保障民生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1.满足需求,适度超前

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信息通信服务需求,适度超前建设,持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技术实现上具备前瞻性、安全可靠和可扩展性,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2.规划先行,集约建设

节g \经验区等重复建设,上海在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注重规划的衔接和有效实施,持续深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集约化模式,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3.普遍服务,和谐有序

注重保障用户自由选择和运营商公平接入的权利,更加关注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中小企业的需求,努力构建普遍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环境,提供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通信服务,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4.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服务区域,辐射全国

增强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高本市的信息通信枢纽地位和区域服务功能,加强行业协同和区域合作,满足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信息化协同需求。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提升基础网络、综合服务、行业管理和应用普及水平为抓手,全面实施宽带城市战略,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以“宽带、泛在、融合、安全”为标志,以“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百兆到户、无线城市、功能提升、满足应用”为目标的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努力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综合服务和宽带上网资费同类城市相比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体现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协调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率先迈入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1)基础网络水平明显提升

基本建成以光纤到户为标志、覆盖全市的光纤宽带网络,全市家庭宽带百兆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多种技术手段并举建设宽带无线城市,基本实现3G网络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推进TD-LTE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主要公共场所基本实现WLAN全覆盖,无线接入点(AP)超过20万个,全市无线宽带接入能力实现1Mbps以上全覆盖,城镇化地区实现3Mbps以上覆盖,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实现10Mbps以上覆盖。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省际出口带宽均增长5倍以上,国际海光缆通信容量继续保持全国的50%以上。完成中心城区、郊区城镇化地区的NGB覆盖。基本建成适应物联网和云计算业务发展的网络环境。

(2)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基础通信业务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增值服务进一步创新,业务复杂度和资费水平明显降低,业务融合程度大幅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形成规模化、节能环保和服务创新的数据中心,机架数超过24000架,规模翻一番。超级计算中心主机系统核心运算能力超过每秒5千万亿次,应用服务能力保持国内领先。外包呼叫中心服务层级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网络互联互通质量显著提高,本地互联网交互中心作用进一步发挥。率先建成可规模化运营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由资源出租向计算能力出租的模式转变。

(3)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规范管理、完善流程,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的有效对接,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基站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和运营管理。集约化建设领域持续拓展,对重要设施的基础建设资源保障得到加强,沟通协调顺畅,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有效推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运行监管,重大项目和活动的信息通信综合保障能力及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

(4)应用普及水平明显提升

家庭宽带用户普及率超过70%,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超过30Mbps,家庭宽带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应用与服务更加丰富;移动宽带业务普及率达到85%;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600万,IPTV用户数超过250万,家庭多媒体生活进一步普及。IPv6商用环境基本形成,IPv6应用和用户规模逐步扩大。面向行业的一体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得到广泛应用,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统筹发展新一代网络,提升基础设施竞争力

把握下一代网络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发展趋势,全面实施宽带城市战略,显著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设施综合服务水平。

1.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实现百兆到户

加快光纤宽带网络部署。对新建小区和楼宇开展光纤到户敷设,对已建区域进行光纤接入改造,优先发展光纤到户。扩容优化城域网络,提升端到端业务承载能力,切实提升用户实际使用带宽,丰富宽带业务应用,完善宽带业务体验。到“十二五”期末,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应用丰富的光纤宽带网络,全市基本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楼”的网络覆盖能力,光纤宽带网络覆盖超过800万户家庭,宽带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超过30Mbps。

专栏1: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工程

2.推进NGB建设,提升广电网络能力

完成中心城区和郊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全面改造。继续推进NGB网络建设,完善网络布局,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全覆盖,建成全国最大的NGB城域网。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在全国率先全面使用数字电视信号。建设基于内容产业的媒体中心,有线电视网络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安全管控体系和增值业务平台,提升广电网络端到端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营能力。

专栏2:NGB建设工程

3.大力发展无线宽带网络,打造无线城市

消除盲点,优化网络,完善移动通信网络的全市域无缝覆盖。通过技术升级、优化扩容以及提高覆盖深度,提升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加大在全市公共场所的高速WLAN建设力度,通过WLAN与3G的融合发展,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优势互补的无线城市,提升无线宽带业务的综合承载体验。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加强TD-LTE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测试与应用试验,不断扩大规模试验网,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规模商用,构建更高速的无线宽带网络环境。加速业务创新,不断丰富移动宽带应用,推进移动互联网发展。

专栏3:无线城市建设工程

4设商的平等接入,实现了4.持续推进亚太通信枢纽建设,提高国际和省际出口能力

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推进新亚太海底光缆系统(APG)建设、已建海光缆系统扩容和国际通信关口局增建,力争继续保持海光缆国际通信容量占全国的50%以上;提高面向国际通信的网络管理和服务能力。持续引入大容量、高密度智能网络新技术,提升承载网络的传送和交换性能。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提高网络全业务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扩容互联网国际出口和省际出口,带宽分别达到1.5Tbps和8Tbps。

5.推动IPv6商业部署,加快发展可管可控可信可扩的下一代互联网

加快网络和平台的设备技术改造,深入推进IPv6试点,制定安全稳妥的技术过渡方案,以特色应用先行,探索IPv6的商业部署策略,逐步在信息通信网络大规模部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社会各行业及相关方对IPv6的关注和跟进,开展重点网络改造、重点网站过渡和重点业务迁移,实现IPv6的规模应用,加快发展可管可控可信可扩的下一代互联网。

6.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根据国家部署,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制定网络建设标准规范,探索和创新三网融合建设和业务运营模式,促进三网融合典型应用。支持电信、广电运营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推进IPTV、手机电视、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等融合业务发展,鼓励产业链各方的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在三网融合试点推广中,保持本市在网络建设、业务发展、运营管理、应用服务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

专栏4: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7.加快新技术部署,推进应用创新

加快信息通信网络与物联网络的对接适配,推进近距离通信(NFC)等技术的部署,开展物联网通信终端的标准化和普及应用,加强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探索建立具有深度感知能力、符合应用特点的物联网设施环境,为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创造条件。加强云计算技术对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的部署研究,积极推广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模式,构建适应云计算的高带宽、高容量、高安全的基础设施环境。

(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提高设施服务质量

深化集约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优化信息通信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和居民使用信息通信服务的直接感受。

8.加快推进专业规划编制,实现与城市规划体系的全面对接

加快编制包含基础通信管线、移动通信基站、通信局房、海光缆登陆站等内容的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规划。配合城市规划修编、布局优化和区域开发进程,同步编制区(县)域、镇域、开发区等相应层次的专业规划,有效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深化区域专业规划与城市控详规划同步编制、动态衔接的工作模式,将信息基础设施相关建设标准、管理要求纳入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有效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对建设用地(含地下空间)、电力供应等城市公共资源的使用需求,促进规划落地。

9.继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提高覆盖率

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共建、资源共享。加强基础通信管线、通信机房的集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集约化通信管线在中心城区道路的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在郊区道路的覆盖率。积极开展移动通信基站集约化建设和景观化设置,采用多种方式推进无线通信室内分布系统的集约化建设,“十二五”期末新设移动通信基站、楼宇室内分布系统全部实现集约化建设。推进大型居住社区驻地网集约化建设。

10.配合城市发展要求,深入推进重点区域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配合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布局优化,积极推进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及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能级提升。在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郊区新城等承载本市未来五年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探索开展信息化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并重的规划编制,以承载区域特定功能的信息化应用为基础,结合区域形态和数字园区建设,合理布局和开展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从基础网络到应用能力的全面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11.进一步改善运行管理环境,提高本市宽带网络服务质量

加强网络运行质量的第三方监测,构建运行质量和服务测试平台,开展相关监测和宽带资费分析研究,定期发布监测报告;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重点商圈等为重点,开展专项网络质量监测与网络优化,促进本市网络质量提高和市场健康发展。完善本市宽带网络结构,扩展各运营商间的互联带宽,进一步完善本地互联网网间结算规则和结算标准,增强本地互联网交换中心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本地互联网业务的网间交换能力与服务质量。

(三)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功能设施应用突破

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充分依托本市在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领域的集聚优势,进一步提升信息集聚和辐射能力,创新业务模式,提升功能设施服务水平。

12.大力发展基地化、规模化和节能环保的数据中心,推进服务模式创新

鼓励运营企业与园区、开发企业等合作,加快发展基地化、规模化、节能环保和服务创新的数据中心,提升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区域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到“十二五”期末,本市数据中心机架总数力争翻番,超过24000架,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格局,为信息资源的集聚提供安全稳定的基础能力环境。积极推广云计算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促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合理流动,促进资源共享,推动服务模式的转变,在国内率先建成规模化云计算服务平台。

13.积极发展高端外包呼叫中心,提升服务层级和服务水平

利用统一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打造新型融合呼叫中心。利用本市专业人才集聚优势,将呼叫中心与客户管理、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外包有效结合,提升呼叫中心的服务层级和水平。拓展面向离岸外包和专业服务外包领域的高端服务外包模式。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各级政府、企业采用服务外包模式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

14.提升超级计算中心服务能级,拓展服务领域

继续推进技术和应用研发,研制和引进核心运算能力超过5千万亿次/秒的主机系统,实施超级计算中心能级提升工程。开展高性能计算技术研发,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超算中心的应用,探索云计算服务模式,面向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和民生服务,不断拓宽应用和公共服务领域,丰富国家高性能计算资源,为国家重大项目落户上海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环境,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新模式。

专栏5:超级计算中心能级提升工程

15.促进国家级、集团级运营中心建设,支撑产业集聚与升级

完善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中国移动视频产品创新基地、中国联通手机软件应用商店基地等建设,推动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创新、开放、合作、融合的互联网发展环境,带动信息服务业和数字媒体产业的集聚发展。推动集团级(国家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落户,促进云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引进电信运营、跨国信息技术企业等面向全球和全国的网络管理、业务运营、数据服务、数字内容开发等公共平台落户上海,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规范管理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对接;逐步完善专业规划与控详规划同步编制、动态衔接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专业规划后评估和动态修编管理的机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市、区两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区县积极性。

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法规标准和其他规范,在规划编制管理以及重大工程、驻地网及楼宇的配套建设方面,加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工程审批管理环节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和工作流程,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市政建设标准体系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增强建设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促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及有效实施,满足共建共享要求

进一步完善集约化建设管理措施,探索集约化模式从红线外区域向红线内区域扩展;从以增量管理为主,向增量和存量统筹管理发展;从以中心城区和市郊新城为主,向全市域推广。将与城市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逐步纳入统一的管理范畴,丰富管理内涵,提升管理效率,全面提升本市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管理水平,充分满足共建共享工作要求。

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建设方之间以及建设方与土地所有方、业主、配套资源提供方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促进对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配套资源保障,有效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三)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三网融合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电信、广电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研究提出对三网融合相关企业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三网融合业务开展及产业链发展。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发挥本市文化产业和信息资源集聚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完善监管,促进电信、广电运营商在业务层面的双向进入。鼓励跨行业合作、优势互补,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共赢发展。

(四)提高普遍服务能力,促进服务均等化

推动运营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积极开展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普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鼓励运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业务的复杂度和资费,消除阻碍应用拓展的技术隔阂,为最终用户提供质优价廉、便捷高效的信息通信服务。积极创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模式,进一步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总体资费水平特别是宽带资费的降低。

(五)推进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示范

加大对新技术、新业务试点示范的资金投入,促进先进网络技术的工程化和规模应用,提升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在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推进技术研发、应用创新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促进集网络关键技术研发、应用、运营为一体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体系的形成。

(六)完善信息通信保障体系,构筑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完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和网络监测预警。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级保护体系,加强对国际海光缆、国际出入口局、全局性功能设施等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完善满足大型活动的信息通信综合保障体系和应急通信保障机制,继续完善无线电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应急通信演练,增强应对信息通信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的全民意识。

附录:“十二五”信息基础设施主要预期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备注

信息基础设施接入能力

家庭宽带100Mbps
接入能力覆盖率

%

14

>95

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家庭数量/常住人口家庭总户数

1Mbps无线宽带
接入覆盖率

%

40

>95

1Mbps以上无线宽带接入覆盖面积/陆地总面积

城镇化地区3Mbps无线宽带接入覆盖率

%

5<

>90

3Mbps以上无线宽带接入覆盖面积/城镇化地区总面积

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

Gbps

300

1500

?

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

Gbps

1500

8000

?

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水平

家庭宽带用户普及率

%

51.6

70

家庭宽带用户数/
常住人口家庭总户数

移动宽带业务普及率

%

5

85

移动宽带业务用户数/
移动用户数

家庭平均互联网
接入带宽

Mbps

2

30

家庭宽带用户互联网接入带宽平均值

数字电视用户数

万户

220

600

?

IPTV用户数

万户

130

>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