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此文用户还关注:

浙江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传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产出机构: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zj.gov.cn/art/2012/11/23/art_5495_471097.html
发布日期: 2012-11-23   
上传时间: 2012-12-05   
政府发文编号:    
作者:

 

关键字: 

《浙江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编制,是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国资监管和国企服务,引领国资国企全体干部职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指导性文件。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属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牢牢把握转型升级工作重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千方百计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千方百计加强资本、成本、人本管理,省属国有经济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企业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属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

省属企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2005年

“十一五”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实际

年均增长

2010年目标

年均目标

资产总额

2413.4

5153.4

16.4%

4000

10.0%

净资产

934.4

1677.5

12.4%

1350

7.5%

国有净资产

643.0

1151.0

12.3%

850

5.5%

营业收入

1828.6

3938.1

16.6%

3500

13.0%

利润总额

108.1

196.9

12.7%

150

7.0%

?1、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积极稳妥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集团层面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有10户进行了合并重组,5户引进了战略投资者,3户企业实施了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1户进行了清算解散。全面确定省属企业主业,积极开展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和层级压缩,数百家主业关联度不大、缺乏竞争优势的下属企业退出管理层级。加强资本市场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圆满完成,2家企业通过借壳上市,控股上市公司达到9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章程全面修订,董、监事会建设不断加强,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和专职监事制度覆盖省属企业,外派监事会试点工作取得成功。按同口径,省属企业减少了9户,但资产总量、质量和集中度得到明显提高。到2010年末,省属企业户均资产总额347.5亿元、销售收入279.1亿元、利润总额13.4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3.5倍、3.7倍和3.0倍。

2、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以“六大”板块为抓手,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和主营业务集聚的产业布局结构基本形成。资源控制、电力做强、服务延伸的大能源格局初步形成,现代铁路跨越发展、高速公路网络完善、现代空港扩张提升的大交通格局基本构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金融、新能源、新材料和临港产业等培育效果显现。在现代金融业培育上,省属企业非银行金融业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从2005年末的16.8亿元、3.7亿元和-0.38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613.1亿元、55.4亿元和19.2亿元。到2010年末,分布在能源、交通、商贸、钢铁等基础产业和优势行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4378.3亿元、3386.2亿元和174.1亿元,占省属企业总量的比重达到85%、86%和88%。

3、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双千工程”,鼓励和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省属企业规模实力再上新台阶,优势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军地位进一步巩固。省交通集团实现资产规模超千亿,高速公路营运水平和海洋运输规模居全国前列;省能源集团实现资产规模超千亿,发电装机规模和供电煤耗水平在全国地方发电企业领先;省物产集团实现经营规模超千亿,物资流通规模和商业模式在全国领先。2010年,7家省属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4、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投入逐步增加,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创新成果不断显现。基础性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向上下游关键领域延伸拓展,提高了基础产业的保障能力;商贸企业创新经营业态,使传统商贸业向集成服务的现代流通业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装置、流程和技术工艺,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到2010年末,省属企业已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6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7家成员企业列入浙江省创新试点企业,其中2家被授予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十一五”期间,累计获得专利17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1项,国家级品牌2个,省部级品牌17个。

5、监管制度日趋健全。加快构建主体明确、权责匹配、机制健全、运转顺畅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十一五”期间,建立完善了国有产权代表、重大财务事项、企业内审和外派监事会等报告制度,制定实施了布局结构调整、规范化公司制改革和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等指导意见,探索实践了经营业绩考核激励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了企业国有产权规范交易和合理有序流转机制。具有浙江特色的国资监管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为省属企业平稳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6、企业党建切实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扎实推进基层党建,组织开展了党务公开、“公推直选”试点活动,建立“两优一先”评选表彰机制。加强企业领导人员、人才和高素质职工队伍建设,累计调配领导人员231人次,竞争性选聘高管12人,培养高管后备人员104人。重视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初步形成具有国企特色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体系。重视和谐企业建设,安全生产和稳定形势良好,职工权益得到维护,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群众。

“十一五”时期,是省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快调整、产业集聚发展壮大、整体营运绩效屡创历史新高的时期,也是省属企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对社会贡献度不断提升的时期。“十一五”时期的改革发展实践,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引领作用;二是始终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不断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保障;三是始终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导向的企业制度改革,不断为国资国企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始终坚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省属企业综合竞争力;五是始终坚持发挥国有企业政治优势,加强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效落实省属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我省区域经济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省属企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发生新的变化。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和环境、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面对新的科技创新突破带来的发展格局和模式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本国经济向实体转型,跨国公司以新兴国家大企业为战略对手开展逼迫式竞争。应对国际经济竞争新趋势,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如确定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批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形成竞争合作新格局,颁布非公36条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更广领域开放竞争等。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形成的市场竞争新趋势,既使省属企业面临国内外优势企业更为直接和激烈的竞争挑战,又为省属企业提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难得机遇。

从浙江省的发展阶段看,“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人均GDP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历史阶段。面对增长模式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和低碳环保的全球竞争合作趋势,面对产业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社会管理滞后等突出问题,我省将依托《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海洋经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有利政策条件,以转型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全面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发展模式从以往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省属企业是省政府出资的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环境、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作为大企业大集团,省属企业还肩负着带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作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国有经济一翼,具有与非公经济加强合作、互为平台、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属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我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得机遇,积极参与“四大”建设,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以强为先,做强做大,有效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尽管“十一五”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省属企业自身依然面临着诸多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问题。一是产业布局仍然以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比例偏低,在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不突出,产业投资回报率不高,产业结构亟需加快升级;二是发展战略执行力较弱,内生动力不强,技术研发、业态创新和品牌建设投入偏低,战略引领和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三是企业活力不强,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控体系不完善,管理模式“行政化”,内部机制不够活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四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负债扩张的经营模式,资产负债率偏高,经营性风险积累,资本运作能力亟待提高。上述矛盾问题揭示了省属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面临艰巨的任务和紧迫的挑战。必须深化战略研究,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通过攻坚克难,实现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型,确立战略引领、创新驱动的强企之路,使省属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现代大企业集团。

二、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强体、创新强企”为核心,着力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增强集团管控能力,着力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协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贡献和薪酬水平,不断提升省属企业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发挥更加积极的骨干带头作用。

(二)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省属企业发展总目标是:通过5年努力,使省属企业整体发展成为实力强、产业优、业绩好、企业制度合理、经营机制灵活、综合竞争能力强,对我省经济发展更具骨干带头作用的国有经济群体。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利润总额和净资产年均增长8%左右,净资产收益率在7%以上,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具体目标是:

1、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提高省属企业与央企、民企和外企的战略合作水平,积极探索省属企业之间市场化资源重组整合,加快推进整体资产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争取5家左右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资产重组或再融资,新增5家左右上市公司,国有净资产证券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产业层次得到新提升。坚持以优化促升级,积极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向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生态化发展的方向集聚。实现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发展,资源性、战略性和高新技术性资产所占比重明显提升。

3、发展方式形成新模式。积极推动省属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和飞跃。建立完善自主创新平台,户均拥有1家以上技术(产业)研发中心或博士后流动站;制造业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新业态投入占服务业新增投资的比重达到50%以上。塑造一批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4、集团管控确立新导向。坚持战略管控为主导,财务和营运管控相结合,切实加强母公司管控服务能力和子公司执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企业集团“扁平化”管理,母公司战略管控能力、资源配置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二级子企业真正成为产业发展实施平台,三级子企业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的成本中心,企业集团整体达到“管控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数字化”的良性管控状态。

5、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资产和销售规模大,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经营模式领先,现代企业制度完备,具有较强产业竞争优势、资本运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争取有1家省属企业率先进入世界500强,有9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新增1-2家经营规模超千亿元企业,新增4-5家资产或经营规模超500亿元企业。

6、监管服务开创新局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依法高效履行出资人职责,以构建加快推进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的出资人监管服务体系为导向,建立完善以国资法为依据、制度管理为主要形式、工作流程为抓手、信息化监管为技术支撑、国有产权代表报告等“四项”报告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国资监管工作体系。加强企业党建和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推进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为省属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主要任务

根据“十二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这个重点,着力实施“转型强体、创新强企”发展战略,引导省属企业发展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努力推动省属企业走上控制力增强和竞争力提升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

1、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制度竞争力。适应竞争形势,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打造结构合理、治理规范的混合所有制大公司。鼓励和推进企业上市,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大资本市场的运作力度,推进企业整体资产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逐步使现代公众公司成为省属企业的主流制度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的资本合作,提高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水平。开展兼并重组,收购外部优质资源,不断做强做大主营业务,促进企业集聚发展。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明晰集团发展的产业主次、产权结构和组织层次,加快从缺乏竞争力的领域退出,发展一批资产质地好、赢利能力强、前景广阔的核心实体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决策科学、监事会监督有效、经理层执行有力、党委会政治核心作用强的省属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形成合力。进一步转换体制机制,形成内控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有效、业务流程科学、市场反应灵敏的经营新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提高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

2、打造供应链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着眼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新格局形成的发展机遇,以打造供应链竞争优势为导向,推进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向主导产业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主营业务衍生领域拓展做粗价值链,塑造供应链竞争新优势,提高与其他企业有效战略合作的话语权,增强主导产业的发展后劲。加快提高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创新盈利模式,强化集成服务能力,通过信息化带动业务流程再造,创造并占据行业标准制定权,提升供应链竞争优势。根据社会需求和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调整方向,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增长点。加快形成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支撑作用的资源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产业新结构。

3、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核心。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新业态、新装备投入占新增投入的比重,提升企业在产业分工中的位次和竞争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专业化的产业经济、技术进步和业态创新研究平台。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创新途径,积极引入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新机制,积极营造保护创新成果、宽容创新失败的新环境。联合组织开展重大创新攻关,组建较大规模的产业研发基金,争取在高端产品、高端业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产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有力支撑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省属企业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

4、构建集团战略管控体系,提升管理竞争力。加强集团管控能力建设是企业转型强体的根本途径和创新强企的体制机制基础。以构建集团战略管控体系为导向,加强集团管控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和改善集团战略、投融资、财务、人力资源、信息、风险、研发和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管控,着力解决管理链条过长过宽、企业内部人控制、风险防范能力薄弱等管控问题。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为核心,全方位再造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实现基于客户价值导向的运营目标体系、基于信息资源导向的运营支撑体系、基于核心能力导向的运营平台体系、基于服务流程导向的运营控制体系。创造性地把管理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引入集团管控,构筑起切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独特管控模式,实现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愿景和管理文化的认同和忠诚,实现市场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内在价值的肯定和推崇,实现企业管控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内在价值的提升。

5、开展全球化资源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致力于实现省属企业从区域性企业向全国性、国际性企业的跨越,以全球化视野开展资源配置,以掌控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为核心,大胆、积极参与全球领域的市场竞争。以实施“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战略为导向,加大“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引进省属企业转型发展所稀缺的资源、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推动省属企业资本、品牌和技术服务向具有资源配置比较优势的区域输出。加强对国际化营运的法律、市场环境、投融资、管控、人才激励约束等方面的学习研究,着力提高国际化营运能力和国际性风险防范能力。打造省属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供应链优势,建立国际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品牌服务平台,探索省属国有资本的国际化营运。

6、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国资保障力。坚持依法高效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类监管”的原则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省本级实行直接监管和委托监管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创新完善法务、产权、投资、考核、预算、财务、外派监事等领域的监管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和方法,加强协调服务,开创有浙江特色的国资监管工作新局面,有效提升国资监管服务在推进省属企业发展上的保障能力。

三、重点发展产业

围绕“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根据省属企业在我省区域经济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省属企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聚焦主业,发挥优势,积极推进“四大”建设,重点发展能源、交通、临港、制造、优势服务、现代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规划重点投资项目160项,投资总额4100亿元以上。

7大重点发展产业

能源产业。重点推进煤炭资源掌控,煤、气、油等储运、管网布局和供应,高效、大容量发电机组建设,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培育发展等。省能源、机电和长广等为主体企业。

交通产业。重点推进省际、城际高速铁路环网建设,省内高速公路网络优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等。省铁投、交通、机场等为主体企业。

临港产业。重点推进宁波-舟山北部港区、临海头门港、舟山六横港、嘉兴独山港、小洋山围垦、温州乐清湾港等现代港口建设,海洋运输规模发展,钢铁、化工临港基地建设,临港产业带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海上风电研发与开发,国际海洋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等。省物产、杭钢、交通、能源、铁投、巨化、机电和旅游等为主体企业。

制造业。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等材料制造业做强做大,能源、交通、港航、建筑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商贸服务衍生等产品制造业探索发展等。杭钢、巨化、机电、铁投、建设、物产、国贸和长广等为主体企业。

优势服务业。重点推进大宗商品和物资流通业、现代国际贸易、城市农村民生商贸、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和盐业营销服务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的集成发展。省物产、国贸、杭钢、商业、农发、旅游、能源、交通、建设和盐业等为主体企业。

金融产业。重点推进证券、期货、保险、信托、产业基金、财务公司、产权交易、资产处置和租赁典当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省能源、交通、物产、国贸、商业、建设、铁投、产交所和综资公司等为主体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省物产、能源、交通、杭钢、巨化、铁投、国贸、机电和长广等为主体企业。

(一)提升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根据我省构筑能源保障网的要求,完成一批国内外煤炭资源的掌控,加强能源储备基地和输送管网建设,优化电力装机结构,加快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加快构筑体系完整、结构优化、资源掌控能力强的现代能源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省属企业在我省能源安全保障上的主渠道地位、在绿色能源发展上的排头兵作用,支撑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稳定、经济、清洁、安全能源的需求。

加强煤、气、油等一次能源的投资开发与供应服务,争取掌控100亿吨储量的国内外煤炭资源,形成4000万吨/年的煤炭生产能力和20-40亿方/年的煤制天然气生产能力。建设吞吐能力3000万吨/年、接卸能力1500万吨/年、储备能力230万吨/年的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和中转码头。新增800公里省级天然气管道,布局掌控10个以上城市燃气管网和30个以上汽车加气站,形成100亿方/年天然气供应能力。参与建设100万吨国家成品油战略储备基地,积极参与输油管线建设并争取控股组建统一的省级油品管道公司,开展成品油销售。发展高效、大容量燃煤火力发电机组,新增900万千瓦以上发电装机容量,形成2830万千瓦以上控股管理装机容量,其中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总容量75%以上,供电标准煤耗下降到312克/千瓦时。发展供热公用事业,对接产业集聚区建设,改造低装机容量电厂,形成1000万吨标煤/年以上供热能力。培育发展风电、生物质发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形成20-40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和40-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打造水利水电新平台。在积极参与投资开发的基础上,努力争取核电营运主体资格。

省能源集团公司深化推进“大能源”发展战略,着力强化一次能源的生产与供应服务,做强做大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供应,全面延伸现代能源生产服务产业链,切实保障我省能源的需求安全;加快推进火力发电的大型、节能、清洁化发展,积极加大核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培育发展力度,从发电源头和能源结构优化推动我省能源消费的清洁高效使用,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综合型能源供应商。浙江长广(集团)公司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产业为主攻方向,实现从煤炭资源企业向区域性新型资源龙头企业转型。

(二)综合发展现代交通产业。根据我省构建综合交通网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铁路体系建设,优化省内高速公路网络,加快现代国际空港建设,构筑体系完整的现代交通基础网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省属交通企业在我省基础交通产业中的支撑地位。

积极参与省际和省内城际现代铁路建设,新建和续建现代铁路1950公里,时速200公里以上高标准铁路里程达到18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省内高速铁路环网和省际通道便捷顺畅,干支线衔接配套的现代化路网框架,构筑我省(除舟山外)2小时铁路交通圈、长三角1小时高铁交通圈,在全国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推进省内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新建省际断头路和省内联网路200公里以上,扩容改造现有高速公路340公里以上,投资控股高速公路里程保持在全省65%以上,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完成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形成航站楼面积达37万平米、停机位97个、站坪面积达90.6万平米的现代大型机场设施;新增7个国内通航点,新辟中东、澳洲等多条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欧美、中东、非洲等地全货机航线,2015年达到旅客吞吐量25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和航班起降26.1万次,进入全球60强,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现代机场。

省交通集团公司在优化高速公路投资体制、坚持高速公路主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积极壮大海洋运输业,积极发展高速公路衍生产业,转型拓展交通工程业务,进一步增强产业盈利能力,基本形成大交通业务发展格局,保持省内交通行业的领军地位。省铁投集团公司在保障现代铁路建设省方投资到位基础上,依托“双轮驱动”模式,以化工、房地产、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非银行金融和资本运作为抓手,加快产业平台建设,打造千亿资产规模的省内最具实力的综合性投资集团。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做优做强航空主业,积极拓展非航空关联业务,积极参与空港经济,打造长三角南翼区域性航空枢纽、国际化航空货运和快件集散中心,加快培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航空枢纽。

(三)择优发展现代临港产业。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部署,充分利用省属企业自身优势条件,积极开发沿海岸线、滩涂和岛屿等战略资源,发展壮大海洋运输业务,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打造集信息、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商贸综合服务集成商,加快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快钢铁、石化建材等重化工业向临港产业带转移,培育发展海洋现代能源产业,积极参与海洋旅游开发,成为我省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主力军。

加快构建现代港口体系,重点投资建设宁波-舟山北部港区、临海头门港、舟山六横港、嘉兴独山港、小洋山围垦、温州乐清湾港等现代港口项目。积极发展海洋运输业,近海、远洋运输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规模。积极参与省属重化工产业向临港产业带转移,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400万吨临港(杭钢)优特钢基地,实现钢铁产能等量搬迁;依托宁波化工园区大型石油炼化基地,加大聚偏氯乙烯、环氧氯丙烷和聚碳酸酯等化工材料项目的投资,促进化工产业升级。同步开展临港产业带的热电冷三联供和分布式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上风电规模性开发,促进风电资源有效配置,加强省属风能发电企业和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协同。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推进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研究,为国家和我省海上风能大开发奠定技术研发基础。积极参与舟山海洋旅游综合改革,合作建设国际知名的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四)专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根据我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加快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强化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实施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化发展战略。按照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先进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转移。继续做强做大冶金、化工等具有竞争优势的材料制造业,积极发展与能源、交通、港航、建筑等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探索发展由集成贸易服务衍生的产品制造业。延伸发展制造服务业,重点打造国内一流的机电产品研发、检测、产业化和标准化服务平台,以及我省装备制造综合信息服务中心。

杭钢集团公司作为我省工业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坚持拓展钢铁业发展新空间,创新非钢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做强做大物资商贸业务,继续在我国中型钢铁企业中保持竞争优势,努力成为生产要素集聚、生产工艺领先、产品附加值高、商贸物流先进的现代生产服务型钢铁材料供应商。巨化集团公司以氟化工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生态化工为拓展方向,以实业经营结合资本运作为运营方式,加快内部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努力成为我国氟化工领导者、生态化工领先者,跻身国内化工前10强行列。省机电集团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发挥产学研整体优势,大力发展以风电产业为支柱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机电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打响“科技机电”品牌,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大企业集团。省铁投集团公司发挥现代铁路投资省方代表优势,抓住我省轨道交通领先发展契机,大力培育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实施一批轨道交通整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项目,打造“浙铁制造”品牌。省物产、国贸、建设和长广等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不断做大做强相关制造产业,有效延伸产业链条。

(五)集成发展优势服务业。根据我省突出发展十大重点服务业的要求,加强物资、商贸、旅游、建筑、农产品、房地产和盐业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加快形成商业模式独特、集成服务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担起我省传统优势服务业转型发展的“龙头”职责。

以“三位一体”建设项目为载体,发展大宗商品和物资流通业。加快沿海、沿江、沿路、环岛、环产业带的流通产业布局,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构建整合物流网络,加强金融、信息、电子商务服务,着力搭建大宗物资商品交易平台,发展业态先进、资源掌控、辐射带动面广的现代流通服务业。再造业务流程发展现代国际商贸。加快形成内外一体、“贸工科”集成、产融互动的现代贸易服务业,引领我省传统外贸服务的改造和提升。创新经营业态发展民生商贸。加快城市、农村商贸旅游服务综合体建设,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创新服务模式,引领绿色、低碳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提升服务品牌发展现代旅游。加快开发整合优质旅游酒店资源,加大品牌整合力度,进一步做强做大雷迪森、浙旅、梅园等主打品牌,推广服务外包模式,加快酒店经营管理品牌输出,形成旅游酒店资产的集约化、一体化营运,使省属企业旅游酒店服务成为中国著名品牌。依托科技进步发展建筑服务业。积极占据建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制高点,积极参与地铁、轨道交通等我省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提升拓展建筑服务的经济附加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综合型建筑服务业。

省物产集团公司以引领现代流通产业、立足“世界500强”为目标,继续深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管理模式,做强做优现代物资分销网络体系,建设面向国内外的物流产业体系,打造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现代流通产业供应链服务集成商。省国贸集团公司在“瘦身强体”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内部资源重组整合,基本形成商贸流通、产业投资、金融服务三大业务相对均衡、协调发展的业务格局,成为商业模式独到的国内一流的大型产业投资控股集团。省商业集团公司整合内外资源,创新盈利模式,统筹商贸流通、房地产、酒店旅游和金融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努力打造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民生服务供应商。省旅游集团公司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整合开发全省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休闲综合体建设,构建集目的地、酒店、交通和旅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综合产业链,打造浙江旅游第一集成服务供应商。省建设集团公司专注大建筑产业,发挥品牌、资源和规模优势,吸收引进国际先进商业模式,加快从设计、施工、建筑机械、材料制造实体型向建筑集成服务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成为具有综合竞争优势和国际化优势的建筑投资运营商。省农发集团公司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基本构建产、储、运、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发挥粮食安全保障主渠道作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大型现代涉农集团。省盐业集团公司以食盐营销市场化政策为倒逼机制,加快构建盐业销售网络,向食品加工、工业化工、日用化工等多元化延伸,发挥我省盐业供应的主渠道作用。

(六)培育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根据我省深化地方金融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形成金融服务与实体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协调机制,依托实业资本,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发挥现代金融产业的引擎作用,重点发展证券、期货、保险、信托、产业基金、财务公司、股份制银行、产权交易和租赁典当等金融业务,通过提升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融互动”、“产融结合”。

全面提升和拓展证券业务。浙商证券公司加快提高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加快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等综合性业务,打造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现代综合型证券控股集团。加快培育发展保险、信托业务。促进浙商财险、信泰人寿和合资寿险等总部设在浙江的保险公司加快推进区域网点布局和良性发展,加快原金信信托重组复牌进程并积极开拓业务。进一步发展壮大期货业务板块。争取设立钢铁、煤炭等大宗物资远期交易中心,努力做强做大浙商、中大、大地、新世纪、国海良时等期货公司,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打造具有全国优势的期货板块。创新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金融服务模式。在继续发展财务公司等企业内部银行的基础上,研究设立规模较大的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支持实体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省资产经营公司进一步做好提留、剥离资产管理和核销资产价值回收工作,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服务。浙江产交所努力拓展产权交易品种和范围,创新发展具有较强价格发现功能的现代产权交易“超市”,成为浙江地方资本市场的重要交易集合平台。

(七)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省属企业的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具有竞争优势和潜在发展优势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在产业模式、技术研发等方面坚持实施创新引领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战略,努力使新兴产业成为省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撑。

以海、陆、空港口枢纽和交通干线为依托,加强省属企业联合开发,加快发展煤炭、金属材料、危化品等专业化第三方物流,着力打造集物流、信息流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物流枢纽,加快构建亚太国际物流的产业高地。立足资源禀赋和技术条件,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产业规模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风电、生物质电等新能源产业,积极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积极研究培育新能源动力储运产业,加快占据我省大中城市汽车综合体和加气市场高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钢铁材料、高性能焊接材料、氟化工、工程塑料和合成化工材料等产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煤矸石、磷石膏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废旧汽车、机电产品、垃圾污水处理等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推动生物医药资源整合,投资控股大型生物医药企业,打造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发展平台。通过人才引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培育,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重大举措与工作保障

(一)重大举措

1、积极参与“四大”建设。“十二五”时期发展投入,必须紧密结合“四大”建设的要求,加强加深“四大”建设项目研究,积极申报我省“四大”建设重点项目,加大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技术、投融资和人力资源保障力度,以高质量的项目实施,推动省属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型上取得明显成效。着力规划实施能源、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运等一批重大基础项目,其中能源项目22项,投资金额1100亿元以上;交通项目23项,投资金额近1000亿元。着力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平台,投资项目12项,投资金额450亿元左右。着力推进冶金、化工、机电、装备、民爆等制造业的一批技术改造、专业化提升和布局优化项目,投资项目20项,投资金额230亿元以上。着力推进实施商贸、旅游、建筑、房产、盐业等一批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项目,投资项目39项,投资金额700亿元以上。着力培育现代金融产业,投资项目6项,投资金额70亿元以上(一批现代金融项目还在前期论证,尚未明确投资项目及额度)。着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27项,投资金额500亿元以上。

2、实施企业上市工程。通过IPO、增发、借壳、回归、境外等多种途径,推进省属企业加快上市。形成省属企业上市一批、上报一批、培育一批、整合一批、投资一批的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上市工程支撑体系,制定实施推进上市支持激励政策,建立与发改、证监、金融办、国土、建设、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的上市工作日常联系协调机制,建立包括会计、法律、保荐、咨询等上市进程迫切需要的专家库,开展省属企业上市资源面向证券中介机构的集中推荐,扩大未上市公司股份在省产权交易平台有序流转的试点,切实为省属企业上市创造良好外部条件。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妥善解决上市有关问题,专题研究上市涉及到的有关资产重组、股权变动、上市途径选择、战略投资者引进、募集资金投向等事项。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平台作用,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和资产并购等方式做强做大上市公司,提高企业核心资产证券化水平,积极帮助协调H股、B股上市公司回归主板市场。

3、促进集团主业发展。按照转型发展要求,追踪主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业态创新,分析主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挖掘发展潜力,确立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行性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项目支撑和科技、管理、人才、改革等保障措施,真正使主业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之上。在实际经营中,贯彻落实好主业发展战略,围绕实现产业链由低利润区向中高利润区转移的目标,以主业发展战略为投融资导向,集中资源提升主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着眼于主业发展,开展股份制改造上市、自主创新、供应链打造、品牌建设、管控能力建设以及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加强投资管理,强化非主业投资项目监管,促进企业切实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承担投资责任,提高投资收益。

4、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加大省属企业品牌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服务品牌。在企业品牌方面,推进执行力文化、人才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团队文化的建设,完善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形成在顾客、员工、战略伙伴中被广泛认可的文化新优势。在产品服务品牌方面,加大主打品牌的培育投入力度,明晰细分品牌的特质区分,加强品牌体系的管理维护,努力使省属企业产品服务品牌成为全国知名、产品优质、响应敏捷和服务人性化的“代名词”,为企业打破市场壁垒、扩大规模效应创造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省属企业争取建设1个国际知名企业品牌,积极打造5个以上中国著名企业品牌,5个以上中国著名产品服务品牌, 20个以上省部级产品服务品牌。

5、强化集团总部战略引领和管控。完善集团管控模式,大力推进集团管控集约化、扁平化、信息化和战略一体化,切实提高集团总部对于整个企业集团发展的资源配置能力、战略协同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努力提高集团总部在整个企业集团战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集团组织体系横向集约化和纵向扁平化,压缩管理层级,消除同业竞争,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切实化解管理链条过宽过长的“大企业病”。强化集团总部战略引领和管理输出功能,大力推进集团战略一体化管控,集团总部负责投融资、人力资源、自主创新、品牌建设、风险管理等涉及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重要事项的整体运作,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集团的集约化营运优势。加大管控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不断优化,建立起与业务流程一一对应的岗位权责体系,从制度、流程和技术各个方面保障集团管控体系高效顺畅运转,促使企业集团整体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6、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以明晰职责、强化制衡、高效运转为目标,加大对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分权制衡有效机制的探索力度,进一步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建设,探索推进外部董事制度,进一步规范董事会组成结构,规范构建法律、战略、投资、管控和薪酬等重大事项的议事机构和决策程序,切实提高董事会决策效能。加强企业监事会建设,积极推进子公司监事会建设,做实监事会职能,实现省属企业监事会全覆盖,不断提高监事会监督的灵敏性、时效性和实效性。按照适应转型升级要求,不断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国资监管服务保障

以不断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首要职责,深化省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强化监督管理,创新导向政策,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服务的制度化、程序化、精细化工作体系,督促、指导、帮助省属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开创浙江国资监管服务工作新局面。

1、促进产权有序流转。发挥产权管理在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上的作用,完善产权监管服务体系。依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完善产权管理工作制度,规范产权管理工作程序,促进国有产权规范有序高效流动。制定实施《省属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重大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制度》,提高省属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质量。完善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审计“阳光”工程,加强中介报告质量评估考核,调整、更新中介机构库和评标专家库。完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制度,针对内部重组和外部转让不同情况,进一步研究完善审批制度和交易程序,严格规范协议转让项目审批程序。完善国有产权代表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报告基本要求和规范格式,建立产权代表报告履职情况与年度考核挂钩的办法,注重报告事项检查与报告成果运用。加强对国有产权交易的指导监督,推动省内产权交易机构逐步实现国有产权交易信息联网发布。加强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流动的动态监管,指导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上市公司平台。

2、强化考核分配激励导向。发挥业绩考核分配在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上的作用,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分配体系。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创新考核机制,推进精细考核和分类考核。建立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评制度,实行考评等级管理,将集团管控能力、预决算对标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纳入考核办法,合理确定考核权重,并与企业经营者年薪、企业工资总额挂钩。在年薪制基础上,积极探索股权、期权等长效激励方式,逐步形成薪酬激励与监督约束相结合的机制。统筹处理好企业领导人员年薪与职工收入分配关系,出台省属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建立企业工资分配效益导向与市场化原则相结合、出资人依法调控与企业自主分配相结合、注重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保障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加强预算战略引导。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推进企业实施发展战略上的作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保证预算执行的公平公正。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保证预算执行的公平公正。把握预算支出方向,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引导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将支出重点投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和节能减排等项目,促进省属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项目监管和跟踪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实现预算资金的统筹规划和优化配置,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促进国企改革发展和加强国资监管中的导向作用。

4、提升财务管控水平。发挥财务监管服务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控水平的作用,指导企业加强现代财务管理。加快省属企业财务管控体系建设,制定实施省属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指导省属企业加强成本核算和会计报表工作,推进管理制度化、财务信息化、队伍专业化。着力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统一会计政策,健全内控体系,深化全面预算,加强资金筹划和集中管理,强化重大财务事项管控,切实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研究省属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完善审计委托和质量验收考核工作,完善企业内审报告制度。强化运行分析和动态监控,落实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提升财务监测分析预测性、指导性,做好重大问题整改的跟踪督促。着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规范和优化企业财务流程。着力推进财会队伍专业化建设,改善人员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引导和监控作用,提高企业财务集团化管控运作水平,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5、完善外派监事会监督。发挥外派监事会在强化制衡、防范风险上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外派监事会监督制度,加强外派监事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依法高效开展监督工作,使外派监事会监督成为出资人监督的有力抓手,成为企业法人治理在决策、执行和监督上有效制衡的关键一极。以企业财务运行实时监督为基础,以出资人关注的企业重大事项监督为重点,以企业经营者履职评价为导向,积极开展企业经营全过程监督。完善外派监事会(专职监事)报告制度,切实提高外派监事会(专职监事)监督的准确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外派监事会在企业一线履行出资人监督职责,维护国有权益、防范重大风险的积极作用。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外派监事会队伍。

6、健全企业法务建设。发挥法律顾问制度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上的作用,指导企业加强法律事务建设。坚持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法务原则,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规范设立法务机构,建立完善法务工作规程,加快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把法律风险管控纳入省属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争取大型省属企业基本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省属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基本设立专职法务机构,其他企业确定法务专职工作人员。总法律顾问作为企业法务领导者,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把好企业重大事务的法律风险关。建立起法务培训制度,支持和鼓励法务工作者获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提高企业法律事务的质量。

7、构建协调服务平台。发挥国资监管机构在促进发展上的协调沟通作用,建立健全协调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在上市、发债、资产兼并、产业合作和公共政策支持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建立完善省国资委对各省属企业的日常联系服务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化解发展中遇到的矛盾,重大事项提交省委、省政府帮助解决。加强对省属企业重大投资活动的协调,提高省属企业的协同发展能力,防止重复建设,从整体上提高省属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以深化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支持和鼓励省属企业按产业相近、行业相同的原则,对下一步纳入直接监管的省级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壮大省属企业发展实力。

8、打造高效监管工作平台。完善国资监管工作程序,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国资国企舆论宣传,塑造优秀机关文化,切实提高服务省属企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效能。对需要报批的国资监管重大事项,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报批程序和层级,符合发展战略的简化程序、降低层级,不符合发展战略的从严控制,推动省属企业发展真正走上战略导向轨道。建设统一的国资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形成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机制,实现国资工作的动态监管和迅捷服务。开展国资干部综合教育培训,完善国资干部考核激励,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懂业务、善监管、作风硬、素质优的国资监管工作队伍。加强市县国资监管工作指导,进一步形成我省国资监管工作整体合力。加强对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的舆论宣传,为省属企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创建规范型、学习型、创新型、高效型出资人机构为目标,积极塑造国资委“服务国企,忠诚国资,永葆清廉,追求卓越”以及“用心做事、用情服务、用力争先”的优秀机关文化。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

1、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稳步建立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探索党建工作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等企业党建融入现代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以“转型发展先锋”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形成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职工提素质、企业上水平的生动局面,不断增强省属企业党建工作实效性。“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国资国企系统培育和创建50个基层党建示范点、30个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加大党务公开工作推进力度;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方式,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公推直选”,逐步建立健全正常换届制度;进一步完善 “两优一先”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常态激励机制,引导省属企业党建水平持续长效提升。

2、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以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企业领导班子整体建设,不断提升领导班子领导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标准,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法落实董事会职权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新机制,完善组织选拔方式,探索市场化选聘途径,逐步提高市场化选配企业领导人员的比例。大力开展企业领导人员、后备人员和经营骨干教育培训活动,切实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的素质能力。进一步完善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规范和引导企业领导人员任职行为,为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3、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全面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推进省属企业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建设。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融入公司治理结构有效途径,整合监督资源,增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培育具有行业、企业特点的先进企业文化,着力提高省属企业的文化竞争力。推进企业责任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省属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社会大局观;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创造积极的鼓励创新、尊重人才、实现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共赢的企业内部环境;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严格按政策制度处理政策性强、敏感性高、涉及面广的涉稳问题,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开展生产经营,切实尊重职工群众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各项权利,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利,保障省属企业安定团结的改革发展局面。

(四)企业人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以服务省属企业“转型强体、创新强企”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抓好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党群工作人才五大支柱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发展水平,着力构筑企业职工素质高、劳动贡献与薪酬水平相匹配、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和谐劳动关系,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劳动力支持。

以打造人才结构合理、高素质人才集聚、用人机制灵活、人才队伍作用充分发挥的企业人力资源平台为目标,加强省属企业人才建设。指导企业健全完善人才选拔、评价、使用、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等制度,引导企业构建基于自身发展战略和适合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工作投入,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省属企业“十二五”七大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队伍建设。抓住我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的契机,积极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持企业与境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和知名培训服务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加强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力度。重视树立先进人才典型,强化精神和物质激励,营造良好成才氛围。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根据出资人职责,做好各省属企业发展规划的批复工作,做好发展规划中期调整完善的督促指导工作,做好规划实施考核与省属企业领导班子任期考核的衔接工作。发挥本发展规划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从整体上提高省属企业的战略发展水平。企业领导班子要树立大局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转型强体、创新强企”的战略要求,扎扎实实推进企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企业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到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性工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