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此文用户还关注:

安徽省流通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上传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产出机构: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ahzwgk.gov.cn/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9555
发布日期: 2008-03-26   
上传时间: 2012-09-24   
政府发文编号:    
作者:

 

关键字: 

索 引 号:OA001010702200803008

内容分类:专项规划

文号:

发文日期:2008-03-26

名称:安徽省流通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关 键 词:

安徽省流通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拓展对外贸易和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流通业,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提高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内在要求。为引导和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以来全省流通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我省流通业有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到2005年,我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54.3亿元增长到1765亿元,增长67.4%,年均增长10.9%,与经济社会同步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增长迅速,由2001年的64.1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 )亿元,年均增长( )%。流通业的增加值占GDP的1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商贸流通企业、网点55万多个,营业总面积5000余万平方米,从业人员450余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12.5%,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3.4%。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市场)近120个,销售总额约750亿元。

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较快,先进流通经营方式与管理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全省现有各类连锁企业近200家,拥有连锁门店2000多个,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名列全国连锁企业百强,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预计到十五末,全社会连锁经营销售额达300亿元,占同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6%。时点销售、电子定货等新型流通技术在一些大型流通企业中开始应用。省烟草、煤炭、有色、叉车、汽车等行业已在有效运行B2B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医药、商贸等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开展B2C电子商务,徽商集团设立了全国首家钢材网上交易市场。同时,合肥、芜湖、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在蓬勃发展中。

三是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到“十五”末,全省拥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1000多家,零售额328.1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6%,比2000年提高了( )个百分点。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有( )家,其中徽商集团已跻身于全国企业500强,进入商务部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行列。

四是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全省商贸系统1000余家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中已有近90%完成了以“双退出”为核心的改革,有1家上市企业。大批的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基本实现了放开搞活。

五是商业领域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国际、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纷纷登陆我省。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已进驻合肥、芜湖等地。上海百联、北京华联、南京苏果等国内大型流通企业纷纷在我省设立连锁企业。外来商业资本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推动了我省商业格局的变革。

六是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商务部的指导下,试点工作作为全省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已经全面启动。建立了试点工作部省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点制度,成立了联络办公室和试点办公室;省政府制定并出台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农产品国内销售体系、农产品出口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的三年规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了67个试点县(市、区)和89个试点企业;上报了项目扶持资金申请计划;推进了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强了政策衔接。试点工作开局良好,起步扎实,受到商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到2005年底,全省改造和新建日用消费品乡村连锁店和农资连锁店3627家,配送中心121家。

二、我省流通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流通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即使与中部地区的省份相比也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速度不快。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65亿元,增长13.3%,总量居全国第( )位, 在中部6省中居第( )位,总量与6省平均值的差距还在拉大。自2000年以来连续数年位次徘徊不前,增幅居全国( )位。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及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二)组织化程度低,骨干企业少,带动力弱。全省中小流通企业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实现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左右。尽管有徽商集团、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比较大的企业集团,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合肥百货大楼集团公司和商之都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额之和仅为国内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销售额的15%。特别是随着零售市场全面放开,在各种外来资本蜂拥而入的竞争面前,本土企业的劣势逾发明显。

(三)现代流通方式起步早,推进慢。虽然我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流通业态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百货店、食品杂货店等传统业态。批发业尤其是重点批发企业还处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阶段,组织形式、管理水平、制度创新等严重滞后。大型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制约着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四)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水平较低。我省大多数流通企业目前还在实行“公司?商场?部组”三级管理、“公司?商场”两级核算、商场、部组承包经营的传统管理方式,把统一的经营主体裂变为一个个小团体和利益单位,降低了公司整体的、直接的竞争力,分散了公司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管理手段上,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内部电子网络、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管理技术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五)流通秩序不规范,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商品流通市场有序发展、规范管理、依法保护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商业道德和商业信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封锁、地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流通业规划管理滞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业态、布局不尽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

(六)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畅。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停留在很多人的思想深处,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先导产业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投入不足、支持不够、缺乏抓手,基础建设落后,特别是管理部门频繁变动,导致行业发展严重滞后。

(七)人员流失严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正是由于在不断改革中,流通工作机构的频繁变动和逐步弱化,直接造成流通行业人员大量流失,特别是在作为流通工作重点、难点的基层,人员严重不足,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十一五”全省流通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流通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当前,全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到“十五”末,全省经济总量将达到5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 ):( ),产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在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消费和需求决定市场,流通处于经济运行的始点,成为先导型产业,而且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已经赶上并超过经济发展速度,这些都为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消费需求潜能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省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甚于全国,与经济增长相比,居民消费增速缓慢,人均消费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及GDP比重偏低,且增速缓慢。消费需求巨大的发展潜力使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间。

(三)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要求流通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据测算,2004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5%,2005年进一步降低。根据相关理论和经验,当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降至40%左右时,是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关键阶段,其显著特征是消费需求结构明显升级。消费需求的重点和结构从传统的满足基本生活消费的温饱型开始向以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为主的小康型转变,围绕住、行和消费者身心发展与健康的消费支出开始成为消费需求的重点。住房、汽车、电子通讯设备、休闲旅游、健康保健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成为消费热点。

(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2005年末,我省城镇人口将达到(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 )%,比上年增长( )。按这个速度,预计到2010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 )%左右,平均每年城镇人口增长( )万。城镇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城乡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而城镇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城镇人口的增长必然带动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要求流通的相应快速发展。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农村市场流通的加快发展。随着国家利农政策的落实,我省农民纯收入和潜在购买力都将大幅度增强,2005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 )%,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个百分点。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需求。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农资市场等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流通网络,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之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农村市场流通必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有力地促进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

(六)我省流通业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自身条件。我省流通业从小到大,流通方式从少变多,流通企业由弱变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内外贸一体化的加快等,为我省加快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对内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加剧了流通业的竞争。自2004年12月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外资对我省的涌入明显加速。“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流通业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外资流通企业由探索适应转向战略发展期,从零售领域向批发、物流等纵深和高端领域发展。国际流通资本来皖投资加速的同时,沿海等省外资本也加速向我省转移。这一趋势在“十五”时期开始显现。这对我省流通业而言,一方面将带来现代化的示范效应,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整体流通效能的提高,改变我省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另一方面将对省内流通企业形成较大的经营管理、市场份额和人才流失冲击,进一步加剧流通业的市场竞争,加速流通企业的内部分化,加大生存压力,并逐步把竞争从流通领域引向生产领域。目前,我省流通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力较弱,能否在强烈的外部冲击下站稳脚跟,结果难以预料。内外资流通大企业的进入,决不仅仅是我省流通业的生死存亡问题,还将主要牵涉到我省大大小小制造商的产供销命脉,直至整个区域经济。因此,壮大省内流通业十分迫切,意义深远。

(八)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流通工作正日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省政府领导时常亲自过问工作情况,及时研究、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次专门作出批示;各有关部门积极协作和鼎力配合,给予很多帮助和指导;各级政府把流通工作纳入经济评价体系,建立工作责任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省已基本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许多地方配备了较强的流通工作队伍。为了推进发展步伐,国家和我省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商务部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执行和出台一系列促进商务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安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各有关部门也围绕企业改革、基础建设、人员安置、财政支持以及税收、金融等各方面,制定了许多的支持政策,为我省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十一五”全省流通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我省“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城乡市场流通改革与创新并举、繁荣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同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要求,立足于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动作、多元投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创建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促进我省流通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主要目标

1、总量扩张目标:按照比GDP增长10%速度快2个百分点的要求,即按12%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0亿元,力争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摆脱长期以来在全国位次徘徊不前的局面;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 )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

2、流通现代化目标:连锁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5%;90%以上的骨干流通企业建立POS系统、MIS系统;农资连锁销售额占农资销售总额( )%;农村消费品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农村消费品销售总额( )%;创建50家社区商业示范社区、100家示范企业(店)。

3、大型企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培育10家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流通企业,其中1家超500亿元、1家超200亿元、2家超100亿元;重点改造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5家、省级10家,着力培育国家级农产品流通企业3-5家、省级10家;力争有2家省重点流通企业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序列;2家流通企业进入全国餐饮企业100强行列。

五、“十一五”流通业发展的重点及政策措施

(一)以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按照商务部和省政府批准的《安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企业自身发展与切实服务“三农”相结合、构建新体系与整合老资源相结合、鼓励竞争与有序发展相结合、加速发展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发展遍布乡村的消费品、农资连锁店,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壮大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初步建立起高效畅通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城乡协调、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通有序、诚信和谐的农村市场体系。

一是推动农村流通主体创新。主要是加快培育一批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产销大户等现代农村流通主体,推动其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和服务为中心的运营,整合利用供销社、农业三站、乡村邮政所等原有农村流通资源和新生一部分资源,扎根农村,良性发展,建立新型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出口。

二是推动农村流通方式创新。主要是大力推广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农村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规范农村市场经营行为,改善农村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效率,满足农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推动农村流通政策手段创新。主要是完善和落实已有的促进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调整和改革不利于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借鉴和引入国外和外省的先进政策,出台有利于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建设的新政策。通过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村市场,壮大一批出口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推动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是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商业行政布局和管理的模式,通过环境创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加强宏观谋划和微观推进,促进流通企业在农村的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

五是构筑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大力推动骨干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加快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在县城建设配送中心、发展连锁中心店,在乡村通过直营、特许经营等形式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支持城市大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管理、货源、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和优化基层商业网点资源;鼓励各类批发企业与农村零售企业合作,开展商品配送,发展农村自愿连锁经营。

六是构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大力推动农资经营骨干企业在全省加快区域配送中心、县域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发展农资直营、加盟连锁店,实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与农技服务一体化;积极整合原有农资供应网点资源,充分发挥供销社、农业三站等原有网点资源的作用,推动其加强联合,开展农资和农技专业服务;加强农资品牌建设,建立经营者诚信体系,严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创建让农民信得过的农资品牌,服务农业生产。

七是构筑农产品国内销售体系。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结合城市网点布局和小城镇发展,在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城镇、交通要道、优势农产品产地,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交易灵活、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改造,完善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及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发展和创新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推动规范化经营,提高流通辐射能力和效率;扩大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增大农产品连锁销售规模,依托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比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便利店;积极引导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农产品直接向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经营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大型区域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产品流通;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创建名牌农产品,并通过举办展示会、交易会等方式,推介名牌农产品,推动名牌农产品进超市,提高市场占有率。

八是构筑农产品出口体系。鼓励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工作,扶持园艺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出口;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需求和我省比较优势,加强蔬菜、茶叶、水产品、肉禽、蚕丝、中药材等重点品种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扩大出口农产品生产规模;切实改进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密切监测并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动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强化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继续实行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利用跨国零售企业全球采购网络带动出口,积极组织安徽名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跨国零售企业对接,推动农产品进入跨国零售企业全球采购网络,“借船出海”,扩大出口。

九是构筑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市场运行信息监测,所有涉及的重点企业、出口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及中心店均作为监测样本点,实施运行情况网上直报;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工作动态、市场供求等信息;加强试点企业信用建设,制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开发信用评价软件,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科学评价企业信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把片区监管责任制与商品准入监管制度、执法责任制度、执法巡查制度等结合起来,严防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

(二)以商业网点规划为依据,促进城市商业流通健康发展

加强商业网点规划,是优化商业结构,引导商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管理,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 解决我省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在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培育皖江经济带。实施以“便利消费在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创建50家社区商业示范社区、100家示范企业(店),100家绿色饭店。形成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等多功能的社区商业体系。在商业业态发展上,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积极发展家电、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力争使其成为城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力业态;鼓励大型百货企业的改造与整合。通过合理规划,不断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促进城市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都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而这三种流通方式都对信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十一五”时期,我省应以现有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现代流通方式的快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在我省的生活消费品流通领域已经成为重要的流通方式。我省要在继续规范和完善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展和延伸,以品牌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发展直营店和加盟店,减少经营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确立连锁经营方式在流通业中的主导地位。

二是加快发展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既是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流通领域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生产和经营企业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主业以外的仓储、运输、中间加工、配送将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承担。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关键是要建设多功能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十一五”时期,我省要按照“政府营造环境,企业自主运作”的原则,加快建设合肥、芜湖物流园区以及其它若干个物流基地,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业,为企业提供周到的一揽子服务。

三是积极推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来说是一场革命,不仅可以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也能够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十一五”时期,我省要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积极开展网上交易活动,主办形成各种不同门类的电子商务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建立健全流通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用建设,完善网上交易管理办法,和支付体系,扩大交易品种,促进BtoB、BtoC、CtoC等主要交易模式的健康发展。

(四)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大力培育骨干流通企业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做强做大,是促进我省流通业加快发展,应对流通业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挑战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将以省徽商集团“安徽省名优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总投资额15000万元)、省徽商股份“安徽钢材中心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中心技改项目”(总投资额1035万元)、安徽商之都“百货连锁网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额36327万元)、徽商食品公司“红府超市连锁经营项目”(总投资额12267万元)、徽商农家福“叶集配送中心项目和徽商农家福滁州、安庆农资连锁项目”(总投资额4165万元)、合肥百大集团连锁网络工程项目(总投资额48500万元)、合肥百大合家福连锁经营项目(总投资额69000万元)、安徽百大电器连锁有限公司家电专营连锁经营项目(总投资额25000万元)、合肥百大集团物流配送中心及信息化网络项目(总投资额19000万元)、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辉隆农资连锁工程(总投资额18800万元)、安徽华夏集团“2235”系统工程(总投资额26000万元)、安徽华亿集团百货连锁经营项目(总投资额30000万元)、安徽华亿集团皖江商务中心综合建设项目(总投资额15000万元)、合肥华亿科技园“安徽商务咨询产业园项目”(总投资额5000万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为支撑,迅速扩张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省政府确定将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有限公司、阜阳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安徽华夏集团、安徽亚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亿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庐江安德利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安庆金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等11户企业列为省重点培育的骨干流通企业,其中,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对象。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土地政策(1)省重点培育的流通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取得的用地,可按竞买地价的90%交纳地价款。(2)企业以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土地使用权作为法人资产出资。(3)国有流通企业改制,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可采取租赁、出让等方式使用。(4)允许国有流通企业通过将其使用的、已划拨的土地在补办出让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后纳入企业总资产冲抵企业债务。(5)对省重点培育的流通企业土地使用、商业网点选址等方面给予招商引资同等政策待遇。财政政策(1)建立现代流通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和省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对推动流通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建立城市社区连锁便民网络、农村网络等给予技改贷款贴息或补助。(2)通过国有资产收益和土地出让金返还、商业用国有房产等有效资产划拨形式,增加重点流通企业的国有资本金注入。(3)企业构建信息化系统、购置软件,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缩短至2年。(4)收购国有流通企业一次性付清收购款的,可以给予10%以下的优惠;也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但首期付款不低于总价款的30%。税收政策(1)对符合统一纳税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可由总部向其所在地主管机关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2)对新建大型连锁经营的流通企业,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3)流通企业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生鲜熟食商品所需国产设备等,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金融政策(1)金融债务在征得债权银行同意后,可采取一次性处理的办法解决。(2)企业待处理的流动资产损失、潜亏挂帐,历史遗留的坏帐以及其他资产损失,经批准予以冲减企业所有者权益。(3)对符合条件的省重点流通企业适当扩大授信额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其它政策(1)直营连锁经营企业办理经营资格审批和各类证照手续,由总部向所在地主管机关统一办理、统一年审,各分店持总部的批准文件或证照到所在地办理备案手续,纳入当地管理。(2)推动各级各部门联合检查,严禁重复检查、重复处理。(3)列入省重点支持的流通企业建设的配送中心、大型冷库的用电,按工业用电标准收取电费。(4)省培育的重点流通企业集团自主实施内部重组过程中,涉及到企业资产、股权变动的,免交相关收费。(5)省培育的重点流通企业可直接向商务厅申请进出口配额、许可证、国营贸易经营权和相关资质等。(6)流通服务企业按照峰谷用电差别价格和工业用水价格执行。

(五)以实施“品牌万里行计划”为契机,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响应并深入实施商务部推行的“品牌万里行计划”,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振兴老字号品牌,扩大自主品牌消费,提高流通领域品牌建设工作水平。制订流通领域品牌建设规划,完善扶持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综合运用财税、贸易、金融、保险等政策和资金、宣传等手段,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培育知名品牌,加强品牌保护,规范品牌交易行为,创建良好的品牌建设制度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参加中国知名畅销品牌和省级知名畅销品牌的评价、表彰活动及各种展览、展示,宣传我省的优秀企业、优良产品和优势品牌,有效扩大知名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壮大企业实力,逐步发展成为强势品牌。力争到2010年,培育10个以上中国老字号品牌、15个中国知名畅销品牌和115个安徽省知名畅销品牌。

(六)以建立健全监测与调控体系为抓手,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按照“准确监测、深刻分析、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要求,加大投入,加快市场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茧丝绸企业为重点的《安徽省城乡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直报系统》,进一步扩大市场监测范围,扩充和完善其功能,逐步建成我省的市场监测体系和覆盖全行业的便捷、高效的市场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切实加强监测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设备的现代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网上直报信息,提高我省市场运行监测的质量和效率。针对市场运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及时做出预测与分析,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与建议。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石油、粮食、肉类、农资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

(七)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保障,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加强整规工作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我省的具体实施办法,全面清理相关的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坚决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地区封锁,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加快整规工作的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完善执法监督体制,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继续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突出重点区域、重要环节和主要商品,狠抓大案要案的查处,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流通环境。加强行业自律,按照市场化要求,推动各类行业协会建设,加强现有协会的组织建设和功能转换,增强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提高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能力,配合配合政府做好行业监督与管理工作。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创新保护工程,建立反对商业欺诈预警监管和保护知识产权评估预警与举报投诉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整规工作和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效能。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百城万店信用行”等活动,引导企业依法、诚实、守信经营,建立和完善商业系统信用体系,创造诚信和谐的商业环境。

(八)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关键,加强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流通工作发展的速度、规模、效果。加快我省流通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对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统一社会各阶层对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链接、增值、引领、组合和渗透、推进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加强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流通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评价体系,建立流通工作责任制。努力开辟全新的工作思路,从宏观上着力解决流通业发展中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核心问题,如: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运作,内外贸的一体化运作,城乡流通的一体化运作,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一体化运作,等等,将发展流通业的政策列入最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和最高的决策层面,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新时期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结构优化创造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全面提升流通产业在加快节奏、优化结构方面的贡献率,凭借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造就流通业在全球一体化的广阔领域引领生产、调整结构、配置资源、促进消费、抵御风险的强大功能。

(九)以规范行政审批为手段,加强特殊行业的监督与管理

典当、拍卖、旧货业、成品油、旧机动车、生猪屠宰、茧丝绸等一些重点行业,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成为流通行业中的特许行业。对这些行业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的手段来体现。为强化监督管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一是严格树立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履行审批权限。二是建立必要的配套工作制度,保证审批审核事项的程序合理、实体公正,保证许可事项实施后经营主体的守法经营、规范经营。

(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加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

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行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更多是一批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要使我省的流通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尽快培育、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商”工程,加快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人才齐全、富有活力的商务人才队伍。

一是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把加强应用型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省流通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大力发展贸易经济(商业经济)教育,在部分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中设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相关专业,开发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一批高级商务人才和从业人员技术人员,扩大商务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为流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采取研讨班、普训班、进修班、专题班以及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分层次、分类别普及商务知识,研究商务政策,探讨商务热点问题,培养优秀的流通管理人才。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领域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促进流通人才培训市场和职业认证工作的规范化。鼓励企业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对员工尤其是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培训,坚持在校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流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职工岗位技能。

三是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强化职权法授意识,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紧扣教育、制度、监督三个环节,完善惩防并举的廉政工作机制,提高干部法律素质,推进依法行政。

四是逐步增加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应该把流通人才培养纳入各地人才培养开发资金的分配使用范畴。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基金,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对流通现代化急需的优秀人才,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加盟,不断充分人才队伍。

(十一)以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升级为重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目前,我省绝大多数市场推行的都是摊位制、包税制等传统的交易与管理方式,技术手段落后,功能单一,不但容易诱发各种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化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十一五”期间,我省应适应大生产和大流通的要求,按照现代流通模式构筑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业态的改造和提升,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在交易、信息、结算等基本功能基础上,强化市场的加工、整理、物流配送、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功能,以满足不同需求,逐步转型为中高级批发市场。通过开展现代化的加工和配送服务,使市场向现代化的加工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同时,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开展网上交易活动,将有形的商品市场和无形的网上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培育一、二级市场。目前,我省的各类市场数量众多,但是档次较低,经营户的实力也比较弱,既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应该从重视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上来,有计划地培育和引进主流厂家和商家入市,构成市场中坚,优化交易主体,提高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营。

三是实现交易方式的创新。逐步探索传统市场、传统交易方式与新型业态相结合的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市场业态,并根据不同的商品品种,选择适当的流通方式,推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推动会展经济。进一步完善和放大市场的展览、展销功能,在招商、布展、管理等各个环节上精益求精,重视名牌、精品,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创建品牌展会。

五是积极探索大宗生产资料的期货市场发展。在严格控制风险和做好与现货市场衔接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够为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完善现有上市品种的交易制度,强化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对现货流通的预测性和导向性作用,促进期货与现货的联动,推动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流通。

(十二)以优化市场格局和产业结构为目的,推进流通业的改革开放

在市场主导的前提下,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民资、外资、企业的积极性,大力推动流通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流通新渠道,实现国有、内外资和民营流通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繁荣的流通市场新格局。

一是支持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产权改革。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积极引导内外资通过并购方式参与国有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和不良资产的重组与处置。加大政策研究力度,推出深化改革的扶持政策,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推进中小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建设投入,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是支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为重点,集中政策和财政资源,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资产为纽带、品牌为载体,积极开展资产重组和业务联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整合成为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加快省内大型流通企业与内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特别是鼓励大型连锁企业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通过输出无形资产、品牌商誉、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等发展特许连锁,多渠道做大做强,提高经营能力。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发展批发主导型或零售主导型的自由连锁,实行连合采购,增强竞争力。

三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城市商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加快制定城市商业利用内外资规划。积极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的地域,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流通业的招商引资,鼓励、引导省外流通企业向我省更广阔的地区发展,从整体上提升我省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着力优化外来流通企业的投资业态结构,重点引进和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以及专业店、货仓式商场等省内相对缺乏的业态,促进完善我省现代流通体系。提升流通业对外开放层次,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流通管理经验和技术,引导外来企业参与我省国有商业、交通运输、仓储等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大型物流基地以及主产地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特别要加强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的引进,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引导国外、省外大型连锁商业企业采购本省产品,充分利用跨国采购集团加速我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引导本省流通企业融入跨国公司采购网络的同时,积极到境外、省外投资兴业。支持省内流通大集团到省外、境外设立分销网络点、参与省外、境外流通企业的重组并购,积极组织省内商品参与省外、境外招标采购,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特别要把加强与长三角的流通业合作作为重点,大力推进东向发展,着力消除市场壁垒,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推进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避免“重外轻内”的现象,避免省内流通企业在竞争中不利局面的进一步加剧。促进我省流通业对外开放应规范有序发展,按照国际惯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合理引导投资,并赋予本土流通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