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此文用户还关注: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产出机构: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ahzwgk.gov.cn/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9562
发布日期: 2008-03-26   
上传时间: 2012-09-21   
政府发文编号:    
作者:

 

关键字: 

索 引 号:OA001010700200803003

内容分类:专项规划

文号:

发文日期:2008-03-26

名称: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关 键 词: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省属企业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抓手,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企业规模、资产总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增长,为我省“十五”计划顺利完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总体实力和规模不断壮大

2005年底,37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2440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60、03%;净资产899亿元(其中,少数股东权益292亿元,所有者权益607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23、15%。在全省527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属工业企业15户,占0、28%,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值、实现利润和纳税金额分别占32、9%、25、8%、25%、33%和41%。在省属企业中,工业企业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分别占68%和81%。省属企业在我省钢铁、能源、有色、建材、汽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控制地位。

(二)骨干作用更加明显

2005年,6户省属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马钢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马钢集团的钢、生铁产量居全国第6位,成品钢材产量居全国第9位。海螺集团的水泥及熟料产量居全国第1位、世界第6位,塑料制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铜陵有色集团的电解铜产量居全国第1位。江汽集团的商务车、汽车底盘产量居全国第1位,轻卡产量居全国第2位。叉车集团叉车产量居全国第1位。皖维集团聚乙烯醇产量居全国第1位。

(三)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企业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省属企业进一步加大产权制度改革,重要骨干子公司股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企业重组工作规范有序展开,一批不具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国有序列。技术创新力度加大, 2005年投入技术创新的费用达40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1%;已建立5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7个省级技术中心。

二、省属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省属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诸多发展机遇。

(一)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

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职能定位,调整的原则、思路与方向已经明确,具体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体系并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为我省国有经济调整布局和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省属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提供了机遇。

(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势头迅猛

当前,国际产业和资本对外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我国已经成为承接转移的重要地区。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向中西部转移传统产业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我省良好的区位、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有利于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

(三)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提出,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并将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政策对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四)“东向发展战略”有利于省属企业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我省能源、钢材、水泥、汽车、工程机械等主导产品的主要市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为省属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国内需求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将使投资需求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将推动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教育、医疗等消费持续增长,国内市场潜力的不断释放,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同时,省属企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省属企业不仅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更要面对国际跨国大公司的冲击,市场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要素瓶颈制约加剧

资源瓶颈。我省能源原材料产业所占份额较大,对资源的依赖度较高,且增长方式粗放,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随着矿石、能源等基础原材料市场价格逐步攀升,导致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资本瓶颈。未来几年,我省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巨大。随着资本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银行信贷控制更加严格,加上我省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发达,限制了省属企业资金供给来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发展。

人才瓶颈。由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人才培养、吸引能力较弱,流失现象未得到有效遏止。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紧缺,已严重制约省属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十一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突出抓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为我省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为指导,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围绕坚持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努力实现“四个集中”,即“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集中,向优势骨干企业主业集中”,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2.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优化中提升。坚持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在发展中解决历史遗留和前进中的问题。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企业发展和调整改造中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增量带存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坚持转变增长方式。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运用市场机制,提高能源、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国家、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目标

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配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实施“4321行动计划”,即培育新型材料产业、煤电化产业、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完成3000亿元投资,实现资产总量和销售收入两个翻番,形成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实现超常规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资产总量翻一番。资产总量由2005年的240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800亿元,年均增长15%。

销售收入翻一番半。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140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00亿元,年均增长18%。

净资产年均增长10%以上。由2005年的90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40亿元。

科技投入提高,能耗降低。到2010年,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比“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降低20%。

到2010年,形成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其中,超过500亿元的企业3户;超过300亿元的企业4户。争取10户以上省属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四、发展重点

加大改革重组力度,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的产品结构,着力打造一批能支撑安徽产业升级发展,在国内乃至国际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促进我省资源、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和市场优势。

(一)培育四大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强省进程

一是培育以马钢集团、海螺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产业规模,运用市场机制,带动一批相关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把钢铁、有色、建材等打造成沿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马钢集团“十一五”末力争形成2000万吨钢规模,板带比达到60%以上,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世界先进水平。海螺集团“十一五”末形成水泥1、5亿吨的规模,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进入世界水泥行业三强。铜陵有色“十一五”末形成电解铜70万吨、铜材30万吨规模,销售收入达到34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铜材加工基地。到“十一五”末,这一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将超过1400亿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位居国内前列。

二是培育煤电化产业集群。以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省能源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加强煤炭、电力等能源企业之间的联盟合作,以煤炭为基础,发展煤电、煤化及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精细化工,延伸产业链,带动一批相关中小企业发展,打造煤电化产业集群。到2010年,该产业集群煤炭年产量超过1、2亿吨,电力建设形成1300万千瓦能力,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其中淮南矿业300元,淮北矿业300亿元,皖北煤电170亿元,省能源集团100亿元。皖维集团继续发挥在煤化工领域传统产品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新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争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技术、规模、效益领先的地位。

三是培育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江汽集团、叉车集团为龙头,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发展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带动一大批相关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到“十一五”末,江汽集团实现年产销汽车46万辆、销售收入超过450亿元;叉车集团实现年产销叉车4万台,其他工程机械超过1万台,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到2010年,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主导产品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四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省农垦集团、省粮食集团、皖中集团、省石化集团、徽商集团、省丝绸公司等企业,利用资源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优质粮食种植、粮油系列深加工、肉蛋奶转化、茧丝绸产销、茶果菜系列开发、食品加工等方面,带动和发展一批相关企业;以公司加农户模式,实行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打造产品品牌,提高我省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到2010年,该产业集群涉农产品加工与贸易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左右,以此带动全省农副产品结构升级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到2010年,上述四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以上,占省属企业总量的85%以上。

(二)在交通、流通、投融资、建筑等领域,培育重点骨干企业

一是促进交通运输领域骨干企业发展,全面提升我省交通枢纽地位。以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省交通投资集团、省投资集团、省机场集团公司为主体,强力构建由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省交通投资集团完成高速公路投资超过80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900公里。力争2007年开工建设合肥新机场,2010年竣工投入使用。

二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商贸流通领域重点企业。依托我省交通和区位优势,以徽商集团、省国贸集团、省进出口公司、省盐业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物流中心、出口基地建设,发展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方式。在合肥、芜湖及皖北地区建设区域物流中心。优化整合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全面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到2010年,徽商集团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综合商社,销售收入力争突破500亿元。省国贸集团大力拓展内外贸市场,努力争取成为中部地区进出口额第一、国内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省进出口公司创建安徽一流、国内知名的外贸集团公司,进出口额比“十五”末翻一番。省盐业公司成为主业突出、成长性好的全国盐行业一流的企业集团。

三是加快金融投资企业发展,构建资本经营平台。加大改革力度,清理整合资产,规范投资行为,调整投资结构,开发金融产品,围绕国有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推进资本与产业结合,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国元集团在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金融领域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盈利能力和经济实力的金融控股公司。华安证券成为以证券业务为主体,资本规模较大,资产质量优良,内部控制严密,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金融控股公司。组建若干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加大国有资本运营的调控力度,通过资本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出资人的作用。省投资集团、省国资运营公司以实业投资、资本运营为主业发展方向,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投资和国资运营能力的集团公司。建立覆盖全省的产权交易信息系统,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产权市场。

四是努力打造国内有影响的建筑、旅游、军工等企业,提升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建筑施工类企业重点加大国内工程的开发力度,努力拓展国际工程、劳务等市场,增强企业实力,打造企业品牌。到2010年,省建工集团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建筑商,进入国内省级建筑业前10名。省中煤三建成为在全国煤炭基本建设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中煤特凿集团、省路桥集团在自身具有竞争优势领域里做强主业,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工程施工企业。旅游类企业重点是开发整合旅游资源,进行产业化经营。省旅游集团积极拓展旅游项目,提高旅游质量,打造国内知名旅游品牌。省军工集团在做强军品的基础上,尽快在民品项目上取得突破,提高企业效益,壮大企业规模。上海裕安公司要充分利用地处经济发展前沿地区的优势,以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为手段,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争取发展成为实业投资和综合服务的企业集团,成为连接皖沪经济的枢纽。深安实业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把黄山公司打造成安徽在香港的招商引资、中小企业融资和资本运作的平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成为专门从事资本运营和投资的企业集团。

(三)加强省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引导省属企业继续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力争新增1?3户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技术中心、5?8户企业技术中心成为省级技术中心;省属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得低于3%。鼓励企业创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完成 “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开展废弃物和资源的再利用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吸引、培养和使用优秀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撑。通过资本运作和适度的国有资本再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发展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指导,推进改革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促进省属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加大投资力度,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

围绕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实现大发展。“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将通过加大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其中总投资超过5亿元的项目100个以上。扎实推进省属企业“861”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主要投资项目见附表)。同时,积极谋划一批新的大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按照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要求,全面完成省属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资本总量,适度降低国有股比重,放大国有资本的能量,提高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继续做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扩大资本市场再融资,争取更多企业上市。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和基础管理,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主业,实现管理创新,缩短管理链条。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内在活力,建立职工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和职工收入能增能减的分配制度。继续推进省属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精干主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大力推动省属企业联合重组,强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大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省属企业主业板块,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集团。积极吸引资产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技术一流、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省属企业重组,加快省属企业之间以及与中央企业、市县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加大对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引导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强强联合,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国有资本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和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中退出,优化资源配置。减持省属企业国有股的比重,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国外资本之间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资本之间相互参股,通过引进外资、产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有企业经济转型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性。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工业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业态。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实用、实效为目的,推进信息技术在省属企业的全面应用,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设计、生产自动化的水平,提高集成度。

(五)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对外开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加强与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和战略性重组。把招商引资同提升产品层次结合起来,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努力达到扩大规模、拓宽领域、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多元持股的目标。针对我国部分矿产相对紧缺的特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矿产资源供应的全球化战略,做好后续资源储备。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技术、两种资金”。

(六)加快推进关闭破产工作,保持省属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政策,加快推进省属企业关闭破产工作,使一批长期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为重点企业集团做强主业创造条件。盘活破产企业有效资产,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特困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七)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

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做好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五支队伍的建设,建立省属企业高层次人才库和后备人才库。创新市场化选聘出资人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方式与途径。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采取期权、期股等新型分配方式,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员工队伍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八)坚持市场导向与出资人推动相结合,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

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充分尊重企业自主经营权。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投资决策监管制度、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企业负责人选拔制度、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企业分配制度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真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促进省属企业发展,壮大国有资本,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