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此文用户还关注: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上传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产出机构: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ahzwgk.gov.cn/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9581
发布日期: 2008-03-26   
上传时间: 2012-09-20   
政府发文编号:    
作者:

 

关键字: 

索 引 号:OA001010702200803030

内容分类:专项规划

文号:

发文日期:2008-03-26

名称: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关 键 词: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前言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省人文自然资源深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条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旅游总收入已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相当比重,成为安徽省的重要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861行动计划”的实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日益完善,呈现出拥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实现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等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未来五年,我省必须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建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为了推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先后编制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批科学含量高、指导性强的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规划以此为基础,并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进行编制,力求做到与全省的旅游发展实际和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协调。《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分析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机遇,明确旅游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并提出实现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

目 录

第一篇 发展形势

第一章 “十五”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形势

第二篇 目标任务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四章 完善旅游区域发展格局

第五章 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第六章 促进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第七章 推动旅游产品创新

第三篇 保障措施

第八章 加强政府推动力度

第九章 加大多元资本投入

第十章 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第十一章 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附录1.2.3

第一篇 发展形势

第一章 “十五”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省旅游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把旅游业发展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洪涝灾害、“非典”等重大困难和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旅游业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旅游的国际、国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扩大开放、树立安徽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2000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0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6.8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94%;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4.73%,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9.51%。到2005年,旅游总人数达到4684万人,完成旅游总收入308.61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5.74%,基本达到了安徽省“十五”旅游计划要求的水平。

一、宏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发展皖西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旅游业列为“861”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旅游发展专题研究。制定了《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二、旅游科学发展的格局初步建立

先后完成《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两山一湖”旅游总体规划》、《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生态旅游规划》等一批旅游重点规划,提高了旅游发展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全省旅游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产业格局初步确立。“两山一湖”地区整体联动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全省首个无障碍旅游区。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创建了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成A级旅游区78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3家。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特别在道路交通建设不断加快,不仅使省内旅游交通实现“提速”,也为我省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融入长三角缩短了时空距离。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

四、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巩固和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旅游六大要素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购物、娱乐两个薄弱环节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连续10次举办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旅游企业活力初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截止2005年底,旅游集团企业现在8家,旅行社601家,星级酒店373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旅游车船公司20家。

五、多元化投入体系正在形成

我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吸引多元资本投入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十五”期间旅游投资规模达到150亿元以上,先后建成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新项目;成功开发花山谜窟、旌德江村古村落等十余个档次较高的新景区。同时,非国有资本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个体旅行社比例达到60%以上。

六、旅游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我省不断加大区域合作的力度,加强对入境和沿海、周边市场的宣传促销,正在形成区域联合、政企齐动、上下互动、整体联动的新型促销机制。先后建立起 “3+1”(江浙沪+皖)旅游合作机制和皖浙赣旅游合作框架,黄山加入了“15+1”旅游城市体系,并与周边5省旅游界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部旅游经济共同体。池州、宣城、滁州等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在国际合作方面,安徽省旅游局与莫斯科旅游委员会签定了旅游经济合作协议,黄山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友好山。

七、旅游行政组织与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全省105个县(市、区)先后有88个设立了旅游机构,旅游工作基本上覆盖到了所有县(市、区)。旅游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旅游考评体系逐步完善,并初步培养和建立起了一支旅游管理、旅游执法、旅游服务队伍。

八、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2004年,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23.6万人,间接旅游就业人数为118万,相当于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13.6%,总就业人数的3.9%。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章 “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形势

“十一五”是我省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旅游业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发展机遇

??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并保持持续发展势头。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我国旅游业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国内宏观政策环境支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在全省奋力崛起、跨越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旅游业再上新台阶。根据预测,21世纪前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旅游规模将逐步扩大,旅游方式也将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多元化、深度化方向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目前到2020年将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旅游客源市场增长拓展了空间。当前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是46%,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3%,我省刚达到3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这为以城市客源为主导的旅游客源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

??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主题,实施六大战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必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未来五年间,全省将初步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络,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增加港口吞吐能力1.3亿吨,实现干线铁路通达省辖市、高速公路通达县域、油路或水泥路通达行政村的目标。省内通畅、省外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将进一步强化我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长三角”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参与制定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启动,这无疑对促进安徽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对接共用、空间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预计长三角经济区到2010年的GDP将达到2万亿美元,该地区的迅速崛起必将形成巨大的旅游消费能力,并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带动作用。

??多个世界级盛会为我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契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大会等,将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入境旅游市场会进一步加大,这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将成为推介我省旅游产品很好的机会。

二、面临的挑战

??大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发展大旅游尚未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认识,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

??旅游经济总量偏低,结构不平衡。2005年我省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江苏的1/6、浙江的1/5,总量较小。旅游业发展的外向度偏低,全国国内与国际旅游收入之比约为2.2:1,我省为19.4:1。区域旅游发展欠平衡,南热北冷现象突出。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文化类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例不够均衡。我省“游、购、娱”只占平均消费总额的38%;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20%左右。

??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我省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上市公司也只有一家,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的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产资本为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一定困难。

??多元化投入体系正在形成,但总体规模偏小。从我省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虽然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正在形成,但是投资总量不足,特别是省外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偏低。同时,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实政策不够到位,招商引资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旅游人力资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旅游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我省旅游业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综合人才,缺少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的专门人才,缺少高水平的旅游研究机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

另外,我国加入WTO产生的影响将在“十一五”期间更加明显。外商、外资、外企进入一方面能够扩大我省旅游的影响力,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国际大型旅游机构也与我省旅游企业形成竞争,他们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省旅游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第二篇 目标任务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奋力崛起,实施东向战略,推进全民创业,提升“861”行动计划,以精品景区为支撑,以强企兴旅为中心,以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为两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环境打造为基础,打造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级,努力实现我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末,我省将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基本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具体指标

到规划期末力争实现:

??年接待入境游客150万人次,年均递长18.84%;创汇5亿美元(不含旅游商品出口创汇),年均递增21.87%。

??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1亿人次大关,年均增长16.38%以上,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21.34%。

??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1.37%,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8%。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争取达到10个,并争创1个以上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建成30个旅游强县,100个优秀旅游乡镇。

??争取有2至3家旅行社进入中国旅行社100强。

三、发展思路

坚持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两项任务,打造三大板块,强化四条主线,坚持五个统筹,实施“六动战略”。

一个目标:

即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

两项任务:

即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安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三大版块:

??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地区为重点,皖南六市为基础,自然文化遗产为品牌,打造大皖南国际旅游区。

??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皖中五市为载体,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

??以亳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阵地,皖北六市为支撑,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新皖北区域旅游区。

四条主线:

??呼应“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建设,开发“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

??响应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开发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

??策应文化大省建设方略,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老庄文化、文物古迹等“文化一线”的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

??适应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一线”教育旅游和扶贫旅游。

五个统筹:

??统筹区域协作,构筑南北互动、东西联动的区域旅游大格局。

??统筹旅游六要素,加强娱乐购物环节,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产品开发,建设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发展大体第。

??统筹市场开拓,构建“超常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的旅游大市场。

??统筹可持续发展,形成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和质量效益型旅游经营方式,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

六动战略:即政府推动、东向带动、企业驱动、项目牵动、市场拉动、区域联动。

四、发展战略

(一)政府推动战略

坚持政府主导机制,发挥党委、政府在旅游产业中的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创新旅游发展观念,提升旅游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消除行业、区域、资本投入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二)东向带动战略

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业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旅游体制接轨、旅游市场融合、旅游产业东向带动。支持沿江、毗邻苏浙市县旅游区率先融入、率先突破。深入开发“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增大江浙沪游客对我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充分利用杭州休博会、上海世博会的机遇,重点推出“名城(上海)+名园(苏州)+名湖(杭州)+名山(黄山、九华山)”和“千岛湖??黄山”等华东精品旅游线路。

(三)企业驱动战略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和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多元资本参与我省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以多种形式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旅游集团、旅游公司。支持我省大型企业跨区域合作,利用品牌、资本、技术等优势,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网络化经营。争取利用各种支持中小企业扶持基金(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面发展,建构具有较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

(四)项目牵动战略

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发展体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库。抓住海外和沿海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策划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个私资本入皖开发。做好旅游项目储备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工作机制。

(五)市场拉动战略

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创新宣传促销模式,努力实现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即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在区域细分市场上寻求突破;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在旅游发展外向度上寻求突破。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是国内市场重点,要通过强有力的促销,努力把江浙沪高位旅游的“势能”转变成安徽旅游发展的“动能”,并依托长三角地区推进我省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

(六)区域联动战略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推进我省旅游业与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区域合作,向东融合、向中做大、向西拓展,形成互动。建立旅游产品链和旅游精品线路网络,实现省际区域联动。以拳头旅游产品带动省内区片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着力推进“南北互动”和“城乡联动”。

第四章 完善旅游区域发展格局

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区域发展布局,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为依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动皖南、皖中、皖北三大版块的良性互动,促进跨区域资源整合与合作,建立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发挥资源、区域优势、有利于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的旅游新格局。

一、加快重点旅游区发展

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在继续巩固、优化传统七大旅游区的基础上,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快全省及周边地区资源、产品、市场整合,围绕“三大板块”着力推动五个重点旅游区发展,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

(一)巩固优化传统旅游区

皖南旅游区要充分发挥“两山一湖”的龙头带动作用,以观光型旅游为基础,加快促进红色旅游、徽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皖中旅游区要围绕我省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动“环巢湖”旅游区的崛起。皖北旅游区要深入挖掘史前文化、过渡性文化、多元文化的优势,开发一批具有辐射力、带动力和跨区域能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皖东旅游区要以凤阳明中都城、明皇陵及琅琊山等为基础,深入开发文化及休闲度假产品,积极融入长三角,建立与江苏旅游区之间的协作关系。皖西旅游区要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为重点,形成以红色、绿色为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系。皖西南旅游区要进一步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联合开发徽文化、禅宗、桐城派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和大别山红色旅游。皖江旅游区要继续挖掘沿江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二)加快发展重点旅游区

皖南国际旅游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开放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参与建设,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品味与传统文化风格相结合,充分挖掘旅游的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长三角经济圈旅游城市联动发展,尽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形成以黄山为重点、“两山一湖”为依托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和现代会展中心,把九华山打造成世界级佛教圣地。

“环巢湖”度假旅游区:充分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和中心城市的优势,整合周边2.5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内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巢湖水资源、大别山生态资源,以商务、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实现安徽旅游的中部崛起。结合合肥市重点规划的“滨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积极创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对皖南、皖北具有衔接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沿江”旅游区:以我省加快建设“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为基础,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和黄金水道旅游,重点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沿淮”文化旅游区:以“两淮一蚌”重点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发皖北旅游资源,特别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凤阳明中都、寿县古城等沿淮市县人文自然资源潜力,打造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沿淮省级休闲度假项目,并逐步使之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老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皖西、皖西南,特别是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与河南、湖北形成区域互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老区群众的富民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带动性产业。

二、明确各市旅游发展思路

黄山市:按照打造“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的要求,加快建设旅游大市。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旅游区,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池州市:确立“以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佛教朝圣与文化体验为龙头,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战略定位,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建成“皖南北部旅游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

宣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努力构建以“宣城扬子鳄特色生态与多功能旅游区、广德?朗溪的洞石竹海旅游区、宁国山水生态与绿色农业旅游区、泾县新四军史迹与老区风情旅游区、旌德?绩溪绝特乡村与徽文化旅游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格局,建成长三角的旅游度假基地。

合肥市:依托合肥中心城市建设,推行“1337”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都市观光旅游、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教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将合肥打造成具有较高国内知名度和一定海外影响的现代旅游中心城市

马鞍山市:以全省东向发展为契机,以宁、沪、杭为主要客源市场,加快观光、休闲、文化等为主要功能的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使马鞍山市成为长三角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和休闲度假基地。

芜湖市:以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为核心,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为支撑,以创造创新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城市观光旅游、城市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美食旅游、购物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对国内外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景区,把芜湖建设成为新兴的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极具吸引力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安庆市:确立以“自然景观游览为龙头,宗教人文体验为核心,生态休闲度假为方向”的旅游开发战略,创建“人文山水”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把皖西南逐步建设成集观光游览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型旅游区。

巢湖市:推动“环巢湖”旅游区开发,充分利用巢湖市滨湖、人文和温泉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努力实现“建设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成为安徽乃至华东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滁州市: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力度,积极发展人文景观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建设,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旅游网络。积极创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铜陵市: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两山一湖”及长三角旅游圈,实施错位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转旅游和体现生态铜都特色的休闲度假、商务旅游。加快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六安市:重点开发大别山红色旅游;以天堂寨为龙头,带动周围资源发展,加快发展大别山生态观光旅游;以万佛湖为重点开发六安水系休闲度假旅游。加强对“寿县古城”资源的保护,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蚌埠市: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皖北中心城市。以人文资源和淮河文化为重点,着力开发淮河风情游,加快“三山两湖一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皖北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开发、拓展旅游市场。

淮南市: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文物古迹资源,突出一个重点(八公山名胜古迹游),注重两个亮点(焦岗湖旅游区、上窑旅游区),抓住一条主线(淮河风情游),形成涵盖豆腐文化、民俗风情、古文化、古战场、休闲度假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淮河民俗风情”线路。

淮北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推出一批休闲度假、古运河文化、城市湿地、矿井、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加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建设,推出多个红色旅游产品。

亳州市:发挥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资源优势,以中医药主题旅游业为龙头,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两翼, 重点开发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专项旅游产品,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形象,实现亳州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阜阳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高标准规划建设颍州西湖,发挥阜阳生态园、八里河、迪沟景区的旅游带动作用,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

宿州市:构建以楚鲁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形成主题突出,功能互补、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协助,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积极融入徐州汉文化旅游圈。

三、建构旅游目的地体系

按照我省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围绕吸引要素、服务要素和发展要素,大力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以推动皖南国际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发展为重点,以旅游精品为带动,着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加大优秀(最佳)旅游城市创建力度,支持和推动黄山开发国际化的旅游精品、建立国际化的营销网络,引进国际化的服务理念,打造国际化的旅游城市。支持和推动合肥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着眼打造“泛巢湖”国内旅游目的地,在加快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研发上给予支持和推动,在加强合肥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和联合上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徽旅游经济强县、优秀旅游乡镇的创建工作,积极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围绕旅游业发展“六要素”,强化城镇的旅游组织和集散功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形成全省性的具有不同层级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把全省打造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四、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结合建设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任务,以旅游目的建设为基础,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我省旅游形象,增强我省旅游产品在不同旅游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

一要创新设计旅游目的地界面意象。以人文和自然为基础,提炼我省旅游的精华特点,创新设计我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界面意象(口号)。

二要建立全省旅游识别系统。率先在五个重点旅游区和十七市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识别系统,并逐步向不同层次旅游目的地推进。

??推动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

一要推进旅游精品宣传。以五个重点旅游区和长江、淮河黄金水道旅游线规划建设为重点,树立一批安徽旅游名牌精品,提升安徽旅游整体形象。

二要加强对重大事项、重点领域的宣传。有计划地组织国内外各类新闻媒体,集中报道我省举办的大型活动。配合重大活动开展,推出多种形式的有影响、有份量的宣传报道,扩大我省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三要策划制作一批质量精良的宣传品,按照宣传计划要求,定期向国内外主要媒体投放,树立安徽旅游品牌形象,提升安徽旅游产品的美誉度。

四要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互动,促使媒体主动宣传我省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成就,为安徽旅游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五章 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围绕旅游产业六个基本要素,充分发挥企业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增强旅游企业实力、丰富发展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旅游商品、加快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产业要素协调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确立“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壮大企业实力、提升企业服务能力”的基本思路,以培育和发展旅游市场主体为重点,引导多元资本参与我省旅游企业改造和重组,建立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大企业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

(一)景区、景点旅游公司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黄山旅游公司、九华山旅游公司、天柱山旅游公司、安徽旅游公司等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A级以上景区建立一批新的旅游公司,以加大景区景点项目的开发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二)旅行社

??支持大型旅行社依托资金、品牌、规模、特许权等优势资源,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

??支持中小型旅行社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旅游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鼓励境内外旅行社合资合作,推动大中小旅行社多元发展。

(三)旅游饭店

??建立以星级饭店为主体,以乡村旅舍、青年旅舍、家庭旅馆、汽车旅馆、森林旅馆等为补充的、规模适度、档次组配合理的旅游饭店体系。“十一五”期间,新增星级饭店客房2万间。

??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境内外著名饭店企业来我省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提高我省旅游饭店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宾馆饭店的管理标准化、经营特色化、促销信息化、服务个性化建设,提高宾馆饭店的接待能力、服务能力。将社会住宿设施纳入旅游业管理范畴。

(四)旅游商品经营公司

??在合肥、芜湖、黄山、安庆、毫州等旅游城市逐步建成比较集中的旅游购物区和旅游商品展销批发中心;其它城市、旅游中心城镇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旅游商店,推出一批“旅游商品质量放心店”。

??旅游景区的游客集中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点,星级饭店、游船设立旅游商品销售橱柜。

二、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在巩固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加快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未来五年重点推出一批温泉度假疗养地、湖泊性度假旅游疗养地、会议展览中心,以及内容广泛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水利旅游、科技旅游、健康旅游、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并建立安徽旅游精品库。加强三大类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策划设计一批长线精品旅游线路。(详见第七章)

三、创新旅游商品研发、生产

我省旅游商品要“以开发创新为突破、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以市场化营销为带动”为发展思路,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旅游商品产销基地。

??重点开发特色食品、中药饮品、文化旅游商品、旅游用品等四大类旅游商品,并率先在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方面获得突破。“十一五”期间,建成中国(芜湖)旅游商品经济园区、黄山旅游商品工业园(黟县)等多个旅游商品生产基地。

??把握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关键环节,提高旅游商品竞争力。提高工艺技能和技巧,精选配料,精工细作,保证商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设计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发标志性旅游商品,形成一地一品、一景一品的旅游商品形象;产品包装要充分考虑便携性、特色性。

??全面树立旅游商品的市场营销意识,大力拓展营销渠道,不断提高我省旅游商品在省内外和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四、加快发展旅游娱乐业

旅游娱乐业要以“深入挖掘、重点突破、多元发展、突出特色”为基本思路,力争取得旅游娱乐业的较大突破。

??加强与文化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在合肥、黄山、安庆等重点旅游城市着力策划、编排一到两台地方文化特色明显、有较高质量、较强影响力的大型精品娱乐节目,增加旅游魅力。

??结合地方民族风情,在重点旅游区、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活动、节庆活动、民俗风情活动。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对旅游娱乐业的规范管理,把握文化娱乐活动方向。提高从事旅游娱乐项目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推行标准化服务。

五、完善旅游交通设施

加快交通建设,提高省内各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不断改善景区景点内部的公路交通建设。尽快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融合。

??公路:加快建成四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特别是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我省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与长三角旅游对接的能力。提高旅游公路等级,提升主要景区景点间的运输能力和道路状况。

??铁路:加快合肥?南京、合肥?武汉、铜陵?九江等铁路建设和省内城际铁路网建设,逐步形成合肥、阜阳两个铁路枢纽和游客流通中心。积极与相关单位协调,加开或新开一批通往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郑州)等方向的旅游专列。

??航空:形成合肥、黄山两个游客中心。积极争取开通我省与日本、韩国的国际航线,争取首尔直飞黄山国际旅游包机常态化,力争开通釜山至黄山的旅游包机,实现我省国际旅游航线的新突破。积极与航空运输部门协调,增加国内航班和航线的密度。

??水路运输及口岸建设:依托长江、淮河、新安江及内陆河道的水运资源,改造扩建口岸设施和码头,大力发展安全、舒适的内河、内湖交通,增强和完善水路的交通运输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结合实际,以大型旅游企业为主,在长江等黄金水道增开观光游轮。合肥市建成一级口岸。

六、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电子商务、宣传促销、形象推介、扩大安徽知名度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我省旅游信息化进程。到2010年建成面向全社会的广域性、多方式的旅游信息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实时化的信息资源网,开发具有支持功能的旅游骨干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开放式、多功能、高效率的旅游信息管理网,大力推动旅游电子商务进程。

??构建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平台,实现旅游网络建设系统化。以安徽旅游资讯网为基础,以市、县、企业、景区景点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为通道,实现省、市、县网络系统化,形成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平台。建立英文网站,积极筹备建立日文及韩语网站,并逐步建立省、市、县旅游信息中心。

??加快数字技术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建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应用系统。推进我省旅游产品经营的数字化,促进旅游商品生产与营销的结构性升级和旅游资源的快速流动。支持重要旅游集团发展电子商务,推行旅游产品和订购服务的网上交易;帮助中小旅游企事业单位搭乘信息化的快车。

??建设旅游资源数据库、旅游信息数据库、旅游商情数据库、综合信息数据库、旅游项目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等。

第六章 促进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坚持把国内旅游作为基本立足点,把入境旅游作为提升位次闪光点,把培育和做大旅游产业作为市场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发旅游客源市场,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打造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市场开发。

一、深入开发三大旅游市场

(一)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十一五”时期国内旅游发展趋势,确定“激活省内游、主攻长三角、做大珠三角、开拓东三省、提升津京唐、挺进大中原、培育大西南”的国内市场开发方略,实现国内旅游超常发展。

??加大促销力度,重点开发本省、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部六省及东北地区客源市场。通过积极开拓周末、假期旅游市场,推动都市观光旅游市场,发展科技教育旅游市场,促销乡村田园旅游市场,拓展自驾游市场,确保旅游人次在量上取得较大突破。争取到“十一五”末,省际游客数量达到5000万人次,其中,长三角地区游客量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

??增强产品吸引力,大力开拓京津唐地区、川、陕、鲁、闽等省区旅游客源市场。通过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形成标志性文化旅游产品,增强对市场的吸引力;积极促进商务会务交流,融合健康、度假、休闲旅游,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能力;以老人、学生旅游市场为重点,发展健康生态、登山旅游;同时加快时尚旅游产品开发,刺激购物饮食消费。

(二)入境旅游市场

按照“扩大韩国市场、稳住日本市场、提升港台市场、开拓欧美市场、发展东南亚市场”的入境市场开发方略,加大旅游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入境旅游。

??在政府主导下,突出重点,主次兼顾,企业跟进,优先加大对港澳和日韩市场开发的力度和强度;争取举办海峡两岸旅游发展研讨会,做深做活台湾旅游市场。

??积极开拓东亚、东南亚、欧美等客源市场。以民族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吸引力,深入开发东亚、东南亚市场;突出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特色,积极开拓欧美大洋洲市场,不断拓展俄印市场。

??加强与“长三角”对接融合,策划并增加长线精品旅游线路,吸引进入长三角的国际游客入皖旅游。利用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大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机会,加强我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我省旅游的外向度。

(三)出境旅游市场

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形成统一管理出境旅游的工作机制,依法规范出境旅游管理。引导我省旅游者消费高品质的境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境外旅游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应变能力,促使我省出境旅游与对外开放同步发展。

二、大力推动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市场营销网络

??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从整体营销的战略高度,明确宣传促销主题,制定营销政策,形成整体市场营销方案和体系。

??发挥旅行社作为产品营销龙头的作用,把旅行社的组合功能与景区等企业的形象宣传结合起来,以产品展示形象,以形象促销产品。

??形成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的局面。旅游部门发挥策划、组织、协调作用,把旅游宣传促销融入经贸、文化、外事等系统工作中。

??建立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利用网络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市场促销。

(二)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模式

??创新促销组织方式。改变传统旅游市场营销模式,变政府组织宣传促销为组织、发动企业共同参与宣传促销,变以景区景点为主的点式促销为线路组织促销。

??创新产品宣传方式。在分析各种传播媒介、传播途径的特点和作用基础上,创新旅游产品宣传形式,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

??创新交易会组织形式。树立节俭增效意识,创新参加不同旅游交易会的组团模式,同时,增加交易会宣传品的循环使用率。

??创新出访促销思路。树立为促销而出访的营销理念,研究制定科学的出访促销方案。

??创新促销资金筹措方式。充分发挥旅游发展资金在宣传促销方面的作用;发动市、县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出资参与促销,壮大宣传促销实力,提高促销效果。

第七章 推动旅游产品创新

一、观光旅游产品

继续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两大世界自然、人文遗产产品档次,并开发大型娱乐类产品,促进观光与娱乐的结合,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可参与性。其它各旅游区结合自身资源、产品情况,深度开发现有观光产品,不断挖掘特色产品的内涵,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旅游精品。

利用我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建设以“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如徽文化之旅(黄山、宣城)、“寿县古城”文化之旅(淮南、六安)、李白游踪之旅(马鞍山、池州、宣城)、淮河水文化之旅(蚌埠、淮南、阜阳)、古战场寻踪之旅(蚌埠、淮南、宿州)、黄河故道文化之旅(宿州、淮北、亳州)、亳州中医药及古文化之旅(亳州)、禅宗文化寻根之旅(安庆)、桐城文化之旅(安庆)、中国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滁州)、合肥历代名人及科学岛之旅(合肥)、铜都文化之旅(铜陵)、明皇故里寻踪之旅(滁州)、隋唐运河、矿山煤城之旅游(淮北)。

发挥我省各地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成就及相关资源,建立完善城市服务系统,大力发展城市观光旅游。建设一批“中国(安徽)优秀旅游乡镇”,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民风民俗,为城乡居民提供特色观光产品。

二、度假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是未来五年我省旅游产品发展的重点。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特征,一是围绕我省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结合城市休闲消费需求,加快发展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以文化休闲、教育培训、康体健身、运动娱乐等现代休闲消费为基础,逐步建立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二是围绕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加快开发度假产品。依托我省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温泉、湖泊、山地、森林等休闲度假旅游系列产品。三是着眼于国际度假市场,深度开发“两山一湖”地区度假产品,建成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三、专项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产品:按照《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快提高我省重点红色旅游区的数量与品位,着力建设“六大重点红色旅游区(带)、十二大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参见《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推出1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做足“新四军”文章,做响“淮海”、“渡江”两大战役品牌,做亮红色大别山,做好独秀园、江村、龙川、王稼祥纪念馆四大人物景区,将我省打造成全国著名的主题教育型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黄金水道旅游产品:以长江、淮河、新安江为基础,加快游船及码头建设,提升沿岸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并积极争取与国际、国内游船公司合作,增加游船停靠次数。发挥长江水路优势,购置大型游船;淮河、新安江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水上娱乐项目。

乡村旅游产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安徽)优秀旅游乡镇(村)”创建活动,打造集生态乡村、农家乐园、乡野度假于一体、内涵丰富的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在已经建成并获得全国首批17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近期推出50家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农家乐”旅游景区,以及反映渔民养殖、捕捞等过程的“渔家乐”产品,创建5家以上具有较大规划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区。

工业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全省大型工业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电力资源项目优势,加快工业旅游发展,建立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并逐步向全省推广。争取将大型工业集团都培育成工业旅游的增长点。

科教旅游产品:抓住国家将合肥市确定为第一个国家级创新试点市的契机,以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合肥分院等教学和科研机构为基础,组织科教旅游系列产品,培育旅游新热点。

四、旅游精品线路

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以旅游企业为主导,开发多条“南进北出和北进南出”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与长三角形成互动的观光、度假旅游线路,开发沿长江(名山名城)、淮河(沿淮水上风情)、新安江(徽文化)的黄金水道旅游线路,开发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资源互补性的长线旅游线路。

重点推出的长线旅游线路:

1、黄山、太平湖、九华山、合肥之旅

产品类型:文化观光型

主要线路:合肥(市区、三河古镇)??九华山??太平湖??黄山

市场定位:重点面向境外游客,属长线旅游,适合国内外各类人群

线路特色:以安徽最精华的旅游区??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核心,集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度假休闲于一体,并有各种不同包装和组合,是了解安徽精华旅游资源的首选线路。

2、高尔夫温泉之旅

产品类型:休闲度假型

主要线路:黄山??宣城(宁国)??巢湖(庐江)??合肥

市场定位:主要面向日韩、港澳和江浙沪地区游客

线路特色:为都市白领一族提供假日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包括温泉、高尔夫球娱乐健身项目。游客感受运动魅力,又可挥杆击球、沐浴温泉,舒筋活络,愉悦精神与身体。

3、新农村快乐之旅

产品类型:生态乡村型

主要线路:(1)合肥/江浙沪等??六安(金寨、舒城)??合肥(大圩)

(2)合肥/江浙沪等??颍上(八里河、迪沟)

市场定位:适合江浙沪及本省都市游客开展大众旅游

线路特色:利用假日或周末,换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走进天然氧吧,徜徉乡间小路,垂钓“十里渔场”,嬉戏于水车木屋,一曲采莲子,舞袖划旱船,尽享农家乐趣。

4、世界遗产探访之旅

产品类型:文化观光型

主要线路:屯溪??黄山风景区??黟县??歙县

市场定位:重点面向境外游客和国内高中端市场

线路特色:黄山市拥有两处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区既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黟县的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的明清古建筑精美绝伦。此线路集中游览两处世界遗产,体验造物奇景,探索文明脚步。

5、皖北访古文化游

产品类型:文化修学型

主要线路:合肥??滁州(凤阳)??宿州(灵璧、萧县)??亳州??六安(寿县)??淮南??巢湖(和县、庐江)

市场定位:重点面向境外游客、国内高端市场及追求特色旅游的游客

线路特色:适合欧美、日韩游客和国内热爱传统文化的游客。皖北一马平川,沃野千里。这里名人辈出,文化厚重。这条线路带你走进楚汉相争古战场、三国风云际会处、明初皇城废墟地,了解老庄道学,游览宋代城墙,发思古之幽情,叹光阴之易逝。

6、文化风情之旅

产品类型:文化休闲型

主要线路:上海/南京??巢湖(和县)??滁州??马鞍山??宣城(泾县)

市场定位:面向国内高端市场、会议市场及追求特色旅游的游客

线路特色:适合周边省市周末、假日旅游或者会议考察等或者对唐宋古典文学有兴趣的游客。这条线路游程轻松、舒适,有山有水,涵盖了许多唐宋文学大家的传奇典故和著名诗篇,如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李白“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送别汪伦的桃花潭、绝笔终老的当涂青山、宋代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还有近现代草圣林散之的纪念馆。

7、天柱揽秀健身之旅

产品类型:健身休闲型

主要线路:合肥??天柱山??安庆??江西/湖北

市场定位:适合江浙沪、湖北、江西等地的游客开展自驾车旅游或者自助背包旅游,也适合对禅宗专项旅游游兴趣的游客。

线路特色:线路中核心景点为天柱山,可在健身休闲中游览秀美风光,了解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

8、皖江黄金水道之旅

产品类型:游轮旅游

主要线路: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

市场定位:重点面向欧美长线旅游团推介

线路特色: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416公里,两岸坐落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著名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古迹,够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可以编排出不同游程,有多种组合。

重点红色旅游线路

确定新四军缅怀之旅等九条旅游线路为重点红色旅游线路,其市场定位为,针对国内党政机关、学校等团体,面向会议市场

1、新四军缅怀之旅(南线)

合肥(杭州)??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黄山(周恩来、叶挺抗日期间曾上黄山)

2、新四军缅怀之旅(北线)

亳州(新兴镇彭雪枫革命纪念馆,六一革命烈士陵园、辉山革命烈士陵园)??河南商丘(雪枫纪念馆)??河南永城(雪枫抗大)??淮北(淮海战役战场)??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

3、伟人故里之旅

合肥??芜湖(王稼祥纪念馆)??旌德(江村)??绩溪(龙川)

4、将军故乡之旅

合肥??金寨(红军村、烈士陵园、梅山湖、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立夏节起义旧址等)??天堂寨

5、抗日烽火之旅

合肥(或上海、南京)??马鞍山(濮塘抗日根据地)??巢湖(蒋家河口东进抗日第一枪)??定远(藕塘烈士纪念馆、中原局旧址)??天长(抗大八分校)

6、渡江战役之旅

合肥??肥东(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繁昌(荻港渡江第一船、三山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

7、决战淮海之旅

合肥??淮北(淮海战役战场总前委旧址及双堆集烈士陵园)??宿州??徐州

8、大别山红色之旅

合肥??六安(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金寨??霍山(西镇暴动纪念馆)??湖北罗田

9、安庆红色之旅

合肥??岳西(红军二十八军部旧址、王步文烈士故居)??安庆(陈独秀陵园)??天柱山

第三篇 保障措施

第八章 加强政府推动力度

一、强化政府推动作用

提高旅游发展认识,创新旅游发展观念,制定促进旅游发展政策,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分级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通力协作,积极为旅游业发展解决问题,创造条件,确保政府推动战略的实施。适时召开全省旅游大会。

二、提高旅游协调能力

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推进旅游业的跨部门、跨行业管理。推动各市、重点旅游区、县建立健全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并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

旅游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激励扶持政策;争取更多市、县(区)乃至乡镇安排旅游发展资金。

三、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旅游发展政策措施,消除旅游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不平等的市场待遇,制定促进旅游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享受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待遇。为旅游业投资者在土地出让、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生产出口创汇旅游商品的企业实行小额担保。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比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市、县政府参照制定旅游扶持政策。

第九章 加大多元资本投入

一、加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在旅游国债、旅游发展基金及重大项目等方面给予我省更多的支持;加大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资金上的投入,并对海内外重大促销活动、国际包机航线和香港航班亏损、基础性项目方面给予补助。省旅游发展资金要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旅游项目、公益性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提高旅游城市和游客集散地信息、供水、供电、公共交通等一系列与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二、鼓励引导多元资本投入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社会投资旅游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经济体制。抓住海外和沿海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条件,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国内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省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等旅游项目;积极通过举办旅游项目与资本对接会、旅游企业联谊交流会以及参加国内外重大旅游交易会的方式和途径,拓宽引资渠道;通过合资、合作、租赁、承包、托管和转让经营权等市场化办法,结合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强力吸引投资者;通过营造宽松的投资经营环境,树立安徽良好的招商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

第十章 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一、加快旅游诚信建设

坚持以“信用安徽”建设为指导,通过弘扬旅游行业诚信道德,优化旅游行业文化环境,建立健全旅游行业诚信信息共享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我省旅游业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徽旅游业诚信工作建设方案》,以企业、个人诚信为重点,建成一批信用旅行社、信用饭店、信用宾馆、信用旅游景区、景点,增强社会信用度,改善社会信用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建设安徽信用体系,把安徽旅游诚信建设推向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二、加强旅游法制建设

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解决各种问题;通过立法保障旅游市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克服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强化旅游执法监督,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研究出台旅游标准化相关方案、旅游规划实施保护的规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规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规定、整顿旅游市场办法及完善游客投诉治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积极推动旅游预警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督促指导景区景点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努力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强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景区环境相协调,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重点风景区要创造条件实施以电代煤(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不断提高绿化程度。突出抓好以松材线虫病防治为重点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黄山、九华山等景区松林的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注重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旅游景区(点)、旅游道路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第十一章 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建设旅游大省和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编制“安徽旅游人力资源专项规划”,以人才机制、人才环境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基础,以人才总量增加、人才素质提高和人才结构优化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开发为重点,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奋力崛起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到2010年,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基本完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负责人持证上岗率提高到80%以上;外语导游、特别是日语、韩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语种导游人数明显增加,总人数达到1000名以上。

一、强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统计制度。继续推行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进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和旅游专业人员技术等级考试制度。逐步推行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完善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岗位培训制度。

二、创新人力资源开发

整合全省各类社会教育资源,调动相关院校为旅游发展培育合格人才的积极性,建成多种类型的旅游人才培育基地。重点培养综合型旅游人才和开发、管理、服务、经营等各类专业型旅游人才,建立一支适应我省旅游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采取职业教育、分层培养、输送到国内外深造等方式,着力培养各类旅游适用人才,特别是小语种导游人才。办好分层次旅游分管领导、旅游企业负责人培训班。与人事部门合作,建立旅游人才市场、旅游人才网络,促进全省旅游人才的合理流动。

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根据我省、特别是各个重点发展区域的实际条件,试行旅游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努力营造旅游人才使用良好环境,吸引、用好、留住各类旅游人才。有目的地引进一批旅游经营管理、形象策划的高端人才,提升全省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培育旅游从业明星、教育名师、旅游名人,提升旅游行业影响力,促使优势人力资源向旅游业集聚。

四、提高旅游发展研究能力

成立省级旅游研究设计机构或者基地,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我省旅游发展的顾问,建立专家信息库,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大型旅游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立旅游发展创新网络。建立旅游科研成果评奖制度。

五、实施全民旅游素质提升计划

旅游管理部门积极与宣传、教育、团委、消协等单位和部门合作,普及旅游知识,增强全民旅游意识,提高全省人民旅游兴省意识,实施旅游素质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