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此文用户还关注:

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

上传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产出机构: 江苏省科技厅www.jstd.gov.cn
发布日期: 2008-05-04   
上传时间: 2010-12-03   
政府发文编号:    
作者:

 

关键字: 

上海市科委、江苏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厅、各有关单位:

根据温家宝总理2007年5月15日在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座谈会上关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讲话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大两省一市的科技合作力度,经两省一市科技厅委协商,决定编制《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经过起草小组近一年的工作,又经两省一市科技厅委领导的审核同意,现将《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正式稿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五月四日



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大幅度提高两省一市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创新能力,实现长三角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将长三角建成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区域,根据《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特制定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合作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的要求,以增强长三角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提高长三角区域“带动、辐射、探索、示范”作用,为长三角“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合作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三地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对区域科技合作方向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导,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合作制度,优化区域合作环境。

(2)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利用科技存量资源及各自优势,着力搭建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服务平台,相互开放和共建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加快科技创新要素无障碍流动,共享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3)平等自愿,互利共赢。着眼共同需求,尊重各方意愿,加强公共性领域的共享与交流,深化互补性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发挥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4)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点面结合,以重点项目带动面上工作。注重提高科技合作的综合效益,开展合作绩效考核,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通过3年的努力,使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合作机制更加灵活,创新能力更加强大,基本形成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区、科技资源共享区、生态和谐宜居区和科技产业创造区,率先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到2010年,实现区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以上,区域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800件,跨省市技术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50%以上,区域综合竞争力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四大基本任务

1、共同创建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区”

选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区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若干战略高技术,集聚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力争获取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抢占前沿制高点;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创新文化,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区。

2、联合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区”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行政壁垒,研究建立长三角科技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合作建立一批共享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为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围绕区域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提升需求为目标,推动区域产学研合作,促进基地、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发展,加速区域科技资源的集聚、流动、辐射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三角科技资源的效能。

3、携手打造长三角“生态和谐宜居区”

应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以替代、节约、修复、利用和再循环等技术为重点,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促进自然生态、人居生态和产业生态和谐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协同构筑长三角“科技产业创造区”

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三地科技优势,以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为提升长三角产业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先进关键技术的引进,强化对重点产业、战略产品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区域产业创新网络,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由“长三角制造”向“长三角创造”的转变。

(二)五大科技行动

1、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跨越行动

选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已具有良好基础和国内优势的高技术领域,组织联合攻关,迅速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自给度,扩大产业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优先主题1: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

提升集成电路研发水平,建设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和工艺试验线,重点开发涉及国家安全和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芯片。发展高密度封装技术,推进90纳米及以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产业化。支持集成电路重大工程技术升级,建设90纳米、12英?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加快发展12英?硅片材料、化合物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和集成电路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形成以设计业为龙头、制造业为核心、设备制造和配套产业为基础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围绕壮大软件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重点领域、区域的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行业软件测试平台,建设长三角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组建一批重点领域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组织基于Linux系统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与产业化,组织行业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做强做大软件产业。

重点项目:

(1)集成电路设计与检测平台

(2)芯片制造和集成电路封装的专用设备开发

(3)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

(4)面向生产制造的平台工具软件开发与应用

优先主题2: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

抓住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加快研究开发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密切相关的核心技术、关键战略产品。重点推动发展数字音视频广播,突破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内容保护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大力培育网络互动产品、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在长三角区域初步形成制造业、内容产业和运营服务业三位一体的数字文化产业,提高辐射力和影响力。

重点项目:

(5)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

(6)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支撑软件及服务平台

(7)新型展示技术及其在2010年世博会的应用研究

优先主题3:生物医药

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防治以及生物防御的需要,重点发展基因药物、合成药物、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等。集中开发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生物试剂和基因工程药物,加快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力争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规模化发展。重点项目:

(8)长三角药物筛选、药效评价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9)恶性肿瘤诊断治疗新技术和药物开发

(10)长三角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公共服务平台

2、传统产业提升行动

选择在长三角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在国内领先的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转移契机,吸纳国际前沿技术,注入现代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优先主题4:纺织产业技术改造与提升

通过整合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纺织产业园区(基地)等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开展纺织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供信息、科研、成果转化、检测和质量认证等服务,形成覆盖长三角的服务网络,提升长三角区域纺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努力形成辐射全国的能力。

重点项目:

(11)长三角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12)新一代高性能纺织机械研发与产业化

(13)氨纶、芳纶等新型纤维生产的成套设备开发

优先主题5: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

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应用先进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人工种养和代用品研究。规范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加快中药饮片浓缩颗粒和优质饮片的研究,制定统一的饮片炮制规范,建立饮片质量标准体系。研发基于近红外光谱等过程分析技术的中药制药过程快速监测技术,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药制药装备。

重点项目:

(14)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15)重大疾病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开发

3、民生保障科技行动

联合研究开发突发性重大事故的防范与应急控制技术,在重点领域形成关键技术体系,提高长三角地区整体安全水平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共建指挥智能化、信息共享化、反应快速化、技术现代化的长三角公共管理平台和公共安全应急平台。

优先主题6: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系统调查长三角地区城市饮用水资源和环境现状,分析长三角地区水系水体交换、水量调配和水平衡过程,研究长三角平原水网区水源保护相关技术,提出基于城市供水安全、协调发展的综合措施,实现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保障。

重点项目:

(16)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变化、水源地保护及城市群供水安全研究

(17)饮用水污染控制与净化技术

优先主题7:食品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究

通过长三角地区食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解决以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标准化生产方面共性关键技术,建立长三角地区食品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执法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认证体系、安全农产品经营流通体系以及安全农产品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以省(市)为主,区域共享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检验网络以及信息共享机制,以保障区域食品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安全农产品生产企业与基地,将长三角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项目:

(18)区域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19)区域农业土壤有害化合物污染筛查技术研究

(20)食品安全信息技术和质量整合管理技术

优先主题8:交通网络智能化关键技术与系统

构建适应未来城市群发展的稳定、高效的交通结构,为建立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研发安全、高效、环保的先进交通工具,形成系列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加快实现高速交通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完善,并实现相应的技术集成。通过交通网络智能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系统构建,支持长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

(21)区域综合交通信息智能化管理集成平台研究

(22)网络交通管理系统与规划研究

(23)道路交通智能化协调管理系统研究

(24)交通枢纽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研发

4、资源环境技术攻关行动

资源与环境技术是长三角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是全国面临的重要挑战。针对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联合攻关,重点开展新能源、节能减排、水环境治理、海洋灾害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共同推进长三角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优先主题9:新能源与节能减排技术

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优化常规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发展重大节能技术,为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技术和战略保障。

重点项目:

(25)高效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26)LED照明节能技术

(27)建筑节能新材料及新技术

(28)绿色电池技术

(29)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

优先主题10:环太湖水环境治理

以环太湖地区为重点,探索符合长三角地区特点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并进行技术示范,确保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长三角的水生态状况。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湖泊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河道综合整治技术研究、城镇污水控制与达标尾水出路研究、流域水生态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研究等,重点开展以工程促淤、粘土絮凝和水下光补偿技术为主的基础环境改善技术研究;以生物调控为主,机械和粘土絮凝除藻并举的藻类水华控制技术研究;从水生植物苗种规模化繁育、水源地植物种植、群落配置到食物网结构调整、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创建的水生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以改善水源地基础环境、恢复与创建水生植被和构建良性稳定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水生态监测标准、监测技术以及预警技术等研究。

重点项目:

(30)太湖流域蓝藻防治集成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31)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应用

(32)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

优先主题11:长三角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治关键技术

研究开发可供实时业务应用的台风暴雨、海洋环境污染及灾害监测分析技术,海上船只安全监控与报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海啸的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卫星、雷达等资料的解释应用技术、多种资料的融合分析技术、高分辨率资料的同化技术等,认识登陆台风暴雨及海洋环境污染的中、小尺度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建立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灾害预警体系,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控;通过对各种污染源的实地调研分析,揭示近海海域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及其对海域污染的影响;通过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查清海岸带污染物质的分布、迁移和富集规律,包括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稀释扩散、迁移转化和自净机制,污染物在沉积物中富集、消减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近海海域污染防治对策,为台风暴雨、海洋环境污染的临近预报、灾害预警和提出防灾减灾的对策措施提供客观依据,为提高海洋减灾工作的效率提供科技支撑。

重点项目:

(33)重大海洋赤潮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

(34)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灾害预警体系

5、科技资源共享行动

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创新机制为抓手、提高利用效能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激活长三角各种创新资源与要素。合作共建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协调三地科技中介机构,开展长三角重大科技活动,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优先主题12:科技基础条件共建共享

依托长三角的科技资源和网络优势,立足已有的科技基础条件,探索跨区域的协同服务机制,研究制订统一的数据标准,制定区域性科技基础条件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建立有利于开展区域合作的服务体系,打造资源集聚、体系健全、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共建共享平台。

重点项目:

(35)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

(36)中国长三角网上技术市场和科技信箱

(37)长三角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优先主题13:长三角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

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和共享机制。启动长三角科技专家库建设,发挥两省一市科技专家在跨省(市)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项目评审等活动中的作用。加强三地高层次人才互动,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有序流动。以产业分工和科研合理布局为导向,共同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重点项目:

(38)区域科技专家库与共享网络建设

(39)区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建设

优先主题14:重大科技活动

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中介机构作用,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联合举办区域性重大科技活动,促进区域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举办各类国际科技论坛,促进国际科技交流。

重点项目:

(4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41)民营科技企业苏北行

(42)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

(43)区域性科普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区域科技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两省一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强化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度,把实施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发挥区域合作决策沟通机制的作用,协调解决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确定跨省市的重大科技合作事项。

健全长三角区域联合攻关项目的管理机制,共同研究制订科技合作项目、科技资源共享、合作资金等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第三方作用,建立科技合作项目考核评估机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机制研究。

(二)强化区域科技合作的资金保障机制

设立由国家、两省一市政府共同出资的长三角自主创新共同资金,首次启动资金4000万元,其中科技部1000万元,两省一市各1000万元,支持开展长三角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健全区域风险投资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性风险创业投资协作网,鼓励跨省区开展科技风险投资活动。建立高科技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参与长三角创新创业投资,开展知识产权贷款抵押试点和科技保险试点。鼓励设立区域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三)强化区域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和完善长三角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协作网络,扩大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城市,加强跨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城市专利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合作联盟,共同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四)强化区域科技合作环境建设

开展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区域科技政策的协调与沟通,营造科技合作氛围,弘扬科技合作文化。经两省一市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产品、机构等资质,均予以互认,并享受本地同等优惠政策。

(五)强化区域科技合作的宣传与交流

加大长三角科技合作宣传力度,提高区域科技合作认识,增强长三角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与泛珠三角、京津冀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内外区域的科技合作,建立工作联系与交流机制,促进长三角科技合作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