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此文用户还关注: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上传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产出机构: 江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jiangxi.gov.cn/art/2019/2/3/art_4975_560131.html
发布日期: 2019-01-30   
上传时间: 2019-08-25   
政府发文编号:    
作者:

 

关键字: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1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领域之一。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逐步成为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有力支撑。在京九高铁即将开通的背景下,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京九(江西)产业带发展壮大的主导产业和突破口,打造物联江西特色化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对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指南》《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特编制《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19-2025年。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规模稳步增长。近年来,全省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电子信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陆续引进众多电子信息企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70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10位,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吉安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792亿元、140亿元、238亿元、608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2.产业载体不断增加,招商引资快速推进。全省现有1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数分布于京九铁路沿线,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进入全国经开区百强。全省已建立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5家、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2家。重大项目引进成效明显,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全省引进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86个,其中吉安市、赣州市、南昌市、九江市分别引进50、30、24、22个,位居全省前四位,合计占全省比重达到67.7%。

3.企业实力持续壮大,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取得显著成效,在部分细分领域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575家,超百亿企业达到4家。南昌市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吉安市现有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企业55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25个,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安市木林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红板(江西)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赣州市现有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企业67家,睿宁高新技术材料(赣州)有限公司、赣州逸豪实业有限公司、信丰普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电子材料领域具有较强优势。

4.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平台日益增多。全省拥有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光谷光电工业研究院、吉安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等综合性大学、研究院所,以及南昌大学国家硅基发光二极管(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昌光谷光电工业研究院硅衬底半导体照明创新中心、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江西省半导体照明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赣州南康工业(电子)设计中心、赣州市德普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南康区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赣州分室、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技术支撑平台,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毗邻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经济区。我省地理区位条件独特,东部、南部分别连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与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在经济、人文、产业等方面具有良好合作融通基础,有利于承接这些省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完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配套。

2.交通优势:多元便捷立体交通网络。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已建立起便利通畅的空中、水上、陆上交通网络,京九高铁将于2020年全面竣工,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资源要素和人才智力资源提供了便捷通道,有利于沿线各地发挥自然资源、土地空间、生态环境、交通物流、综合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3.资源优势:丰富矿产优美环境增强区域魅力。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及周边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为电子原材料和元器件生产、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产业带及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健康、景观适宜,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有量、城市空气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进驻。

4.战略优势: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显著。近年来,国务院陆续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等国家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等均将江西作为重点支持的省份之一。国家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和产业政策实施,为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全面建设、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三)机遇和挑战。

我国已就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出重要部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创新领域的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迎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与此同时,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进入区域布局调整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始转移具有更强创新性和更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环节,这为我省加快承接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力提供了机遇。

然而,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产业生态、创新能力、协同配套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重硬偏软”的问题突出,且多集中于产业链分支领域,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龙头骨干企业少,缺乏引领性产业。全省过百亿的电子信息企业仅4家,领军型整机企业缺乏,无法从产业链上游实现正向牵引,形成以链引链的产业承接良性局面。三是创新基础能力不强,创新投入不足。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数量少,凝聚创新型人才能力较弱,2017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仅占生产总值的1.4%,低于全国2.12%的平均水平。四是沿线各地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弱。省内现有电子信息企业分布较散,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匹配。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抓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机遇,以“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为工作方针,深入贯彻《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抓住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市场主导、政府配套,完善生态、汇聚人才,提高全产业链供给体系质量,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中高端,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扩大产业规模与构筑产业特色“两手抓”。处理好产业发展中“立足现下和着眼长远”的关系。一方面迅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做大产值规模,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格局。

坚持创新能力孕育与应用实践推进“两引领”。坚持创新发展与应用实践齐头并进。一方面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扎实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提升,促进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坚持应用导向,将创新成果应用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并为产业发展提供需求反哺。

坚持重大项目引进与产业品牌建设“两促进”。坚持引进外来项目与树立自有区域品牌双管齐下。一方面做好重大项目引进,增强重大项目承接能力,形成项目招商多途径、多方式和高成功率的良性循环,反哺产业和城市的品牌构建;另一方面做实做专全省产业品牌的营销和宣传推介工作,将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效能。

坚持龙头企业与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两不误”。坚持“多域带动”发展与“细分引领”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培育发展世界级的大型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带动力,另一方面培育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引领细分领域发展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三)发展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京九沿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本成型,重点领域产业实力进一步强化,初步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培育若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优势企业,对相关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提升,相关市县形成因地制宜、侧重明确的错位发展格局,支撑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打造规模快速攀升的增长带。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培育形成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印制电路板(PCB)等产值规模千亿级的优势领域。探索培育新型光电显示、关键电子材料、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物联网等产值规模五百亿级的细分领域,打造全省经济发展动能新引擎。

形成企业集聚培育的承接带。南昌市、吉安市、赣州市、九江市等重点区域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配套企业为支撑,产业链环节完善的产业集聚。培育和引进30家以上具备自主研发实力、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带动效应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在若干细分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智能科技“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10家以上年主营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主营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

探索产业协同创新的活力带。着力打造开源化、共享化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国际合作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在光电显示、传感器、功能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识别等特色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满足重点行业应用需求的关键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培育和引进200名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研发人才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吸引30个以上国内外高水平创业团队,高水平建设2-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三螺旋式融合创新体系。

开创平台高效使能的示范带。培育一批促进政府与企业沟通合作的行业协会或联合组织,形成一批促使企业之间互联互通、有效协作的产业联盟,建立一批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信息资源有效流动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有效调动多主体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协同合作的模式和机制。

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品牌带。以打造“物联江西”区域特色产业品牌为目标,培育形成2-3个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小镇、特色园区。加大宣传力度,举办或参与系列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增强企业品牌价值。

2.远期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生态逐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基本建立,着力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动能裂变式释放、产业协同成效逐渐显现,产业转移承接步入快车道,成为中部地区电子信息核心产业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实验区,产业链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先行区、产业转移定向承接示范区,产业对我省经济、社会、民生的支撑效用日益强化。

(四)空间布局。

1.总体布局。

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按照“一轴、四城、十基地”进行总体布局。其中:

“一轴”是以京九高铁沿线经过的南昌市、九江市、吉安市、赣州市四个城市相连形成的经济走廊为轴,引导和支持高铁沿线各市、县(区)和产业园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形成沿线产业协同配套,统筹推进京九沿线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化发展。

“四城”是指依托九江市、南昌市、吉安市、赣州市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城,发展整机产品生产和系统解决方案,完善产业链核心配套,联通昌九经济走廊和“昌—吉—赣”产业走廊,形成南北呼应、软硬兼具的电子信息核心引领带和创新资源集聚区。

“十基地”是指重点培育十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汇聚人才、资金、配套服务等产业资源,在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沿线重点培育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个省级产业基地,加速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产业分布。

围绕PCB、半导体照明、新型光电显示、新型电子材料、智能传感器、集成电路设计和封测、虚拟现实、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物联网解决方案、云计算服务解决方案等重点发展方向,京九沿线各市、县(区)和产业园选准发展重点,形成差异化、互补联动的产业格局。具体布局如下:

南昌市以打造南昌光谷以及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为突破口,着力发展光电显示、移动智能终端和虚拟现实产业,推动虚拟现实显示器件和头显整机制造、内容生产、应用开发等新业态发展。发挥人才和创新资源高地优势,发展行业类应用解决方案,在民生、政务、行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一批信息服务应用示范。

吉安市立足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触控显示、移动智能终端、PCB、数字视听、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智能穿戴等细分领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

九江市重点发展PCB、新型光电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子材料、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设计与封测等,为南昌市及京九沿线下游地区提供配套。同时,作为京九高铁入境全省的门户,充分发挥与湖北、安徽接壤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等行业领域的项目转移。

赣州市发挥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桥头堡作用,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新型光电显示、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IC)设计和封测、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重点引进元器件和零组件生产企业,推进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发展。

其他相关设区市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选择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方向

(一)立足基础,巩固壮大基础电子优势领域。

1.半导体照明。

依托南昌光谷基础,以硅衬底LED技术为主线,积极发展蓝宝石、碳化硅衬底LED产品,着力突破分子束外延技术、芯片级封装技术、功率型封装技术、直接镀铜基板技术、陶瓷基板技术等关键技术瓶颈,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能力,拓展产品应用领域,着力打造先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

芯片和封装方面,重点发展砷化镓LED、硅基LED等芯片产品,蓝宝石、砷化镓、硅基LED等器件产品以及封装设备产品、荧光粉、引线等配套产品。

应用产品方面,重点瞄准国内外高端LED细分市场,大力发展智慧路灯、灯丝灯等智能化、高端化的通用LED照明产品,小间距显示、Mini LED等显示产品,以及紫外灯、深紫外灯、红外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等特种应用产品。

2.PCB。

加快促进PCB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PCB产品生产工艺,提升高端PCB产品比重,强化本地配套能力建设。

PCB方面,大力发展IC载板、柔性PCB、高密度互连板、特种PCB、LED/液晶显示器(LCD)用PCB等高端PCB产品,加快工艺改造,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不断提升高端PCB产品比重,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配套方面,发展高熔点、高耐热板材、高频、无卤无锑的阻燃型覆铜板,开发新型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复合基板,加快薄型电子玻纤布产业化,稳步提升本地配套能力。积极引进PCB废水、废液处理企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处理,解决PCB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3.新型光电显示。

以先进背板技术为基础,加快引进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面板生产线,突破4K/8K、柔性LCD、长寿命、高效率、高良率AMOLED等显示面板工艺。不断提升关键配套产品的本地保障能力,逐步打造显示面板—触控屏—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

LCD显示方面,以低温多晶硅、氧化物等先进背板技术为基础,着重发展4K、低功耗、窄边框的40英寸以上电视面板以及用于车载显示、曲面显示等小尺寸高端显示面板,大力发展高分辨、低功耗、大尺寸的LCD显示面板及模组。

AMOLED显示方面,着重发展高分辨率、低成本的6-14英寸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以及55英寸以上大尺寸显示面板,大力推动可折叠显示、柔性显示等新产品发展。

配套方面,发展8.5代以上玻璃基板、高性能液晶材料、偏光片、光掩膜板、大尺寸彩色滤光片等LCD配套材料,以及柔性基板、有机发光材料、靶材等AMOLED配套材料。

4.电子材料。

依托我省已有基础,以完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为目标,着力发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不断加快高端转型,着力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提升本地配套能力。

磁性材料方面,着力突破共沉淀法铁氧体、布里兹曼法单晶铁氧体、溅射法非晶铁氧体等关键工艺,低熔点稀土合金晶界结构调控技术、超细粉体制备及成型技术等磁性材料制备工艺,重点发展铁氧体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磁粉芯软磁材料等产品。

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研发高比能量、结构稳定的高电压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耐高温、高电压的隔膜,以及热稳定性好的液态电解液和高电导率的离子液体、固体电解质。大力发展新型高电压正极材料、高比能量正负极材料、高电压电解液、高性能阻燃隔膜。

其他材料方面,开发高端电子浆料和导电金属浆料,发展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低温共烧陶瓷多层陶瓷基板、片式电感用陶瓷基底等电子陶瓷材料,加快形成耐高温聚酯薄膜(PET)、高压电极箔等材料规模化生产能力。

(二)瞄准前沿,延伸做强智能感知核心产业。

1.智能传感器。

立足“感知江西”,大力推动智能传感器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快智能传感器产品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医疗电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的规模应用。

速度传感器方面,突破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测量等各环节关键技术,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工艺,提升和改善传感器的灵敏度、适应性和可靠性。

电流电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器件集成方面,使传感器模块具有智能化、低功耗、低成本、网络化的特性,形成针对特定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

消费电子领域,提升消费电子智能传感器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推进光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向高精度、高集成、高性能方向演进,加快智能传感器产品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的规模应用。

工业电子领域,推进工业智能传感器智慧应用,提升工业惯性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稳定性与可靠性,突破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关键技术,持续提升智能传感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

汽车电子领域,完善新型高端汽车智能传感器布局,加速汽车压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集成化发展进程,重点布局激光雷达等车用先进智能传感器研究,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推动汽车传感器由感知型向分析型发展演进。

2.IC设计和封测。

鼓励现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IC研发投入,强化本地芯片设计能力,积极引进封装测试企业,支持与先进IC相配套的电子材料生产,稳步提升本地芯片设计、封测能力。

芯片设计方面,主要发展无线充电芯片、低功耗蓝牙芯片、触控芯片、触控显示整合芯片等。拓展先进IC设计领域,扩大业务规模,积极引进先进企业,不断壮大本地芯片设计能力。

芯片封装方面,重点研发自动焊线为第二点压球焊接方法、先进的铜线焊接技术、先进的多芯片组件封装技术。

芯片材料方面,大力发展高纯溅射靶材材料、硅材料、锗材料等配套材料,着力发展无线充电芯片、低功耗蓝牙芯片、触控芯片、触控显示整合芯片等芯片设计和产业化。

(三)面向高端,抢先布局新型智能终端产品。

1.移动智能终端。

依托众多智能手机代工企业和品牌厂商,紧抓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机遇,构建覆盖高中低档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体系,不断提升关键零部件的本地供给能力,打造京九(江西)产业带品牌移动智能终端制造基地。

整机制造方面,着力突破载波聚合、大规模天线、中高频器件设计制造等5G关键技术,鼓励整机企业研发支持5G应用、全面屏、4K高清显示屏、柔性显示、三维(3D)显示、人工智能图形处理器(GPU)、人脸识别、无线充电等功能的高端移动智能终端。全力突破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文本挖掘、图谱计算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打造整机方案设计服务、制造服务等应用服务。

零部件配套方面,全力攻克移动智能终端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技术,研发多点触控全区输入技术,突破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重点突破载波聚合、大规模天线、中高频器件设计制造等5G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支持5G高频应用的射频器件、电源管理芯片、多媒体应用芯片、连接芯片等配套元器件产品;发展TFT-LCD全面屏、AMOLED全面屏等触控一体化产品,逐步实现玻璃盖板、显示/触控芯片等零部件本地配套;发展指纹识别芯片、虹膜识别芯片等配套零部件;发展双摄像头系统、虹膜识别摄像头等产品,以及摄像头芯片、镜头、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马达、模组等配套零部件;发展玻璃后盖、陶瓷后盖等手机机身产品。

2.VR。

利用世界VR产业大会这一平台,借助国内外资源,突破数据处理传输、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虚拟现实硬件设备创新发展,在教育、医疗、旅游、工业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典型“VR+”试点应用范例,打造全球首个城市级VR产业基地。

硬件设备制造方面,研发高性能的传感器,加快突破中央处理器(CPU)、GPU等数据处理单元的性能水平,重点研究新型交互设备、自带分体式计算中心的移动端一体机产品,研发新型、便宜、鲁棒性优良的数据手套和数据服。

内容开发方面,提高视觉传感、体感识别、眼球追踪、触觉反馈等技术水平,研发快速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像生成等技术。面向消费端开发游戏、视频、直播等内容,面向企业端重点研发面向教育和工业领域的内容产品。

行业解决方案提供方面,重点突破各行业内不同虚拟现实产品之间碎片化和兼容性不强的问题,面向医疗、教育、家电等方面提供互联互通、兼容、成套的虚拟现实行业解决方案。

3.智能家居。

以家居产品智能化为导向,加快无线射频、电力载波、嵌入式系统等智能家居集成平台用先进技术的研发,重点研发综合布线、网络通信、安全防范、自动控制、音视频传输等关键技术,逐步打通各类、各品牌家居产品数据交换瓶颈,实现一站式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发展智能风扇、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灯泡、智能窗帘、智能温控设备、智能仪表、智能门锁、可视门铃、智能摄像头、智能血压仪、智能血糖仪、智能可穿戴产品等为代表的智能产品。着力打造以智能安防、家庭健康等重点的智能家居产业集群。

4.汽车电子。

紧跟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积极研发车载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智能驾驶关键技术,提升动力电池、激光雷达、车载显示终端、车载控制系统等配套产品供给能力。

零部件、配套组件方面,加快算法芯片、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新型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电动门窗、电动后视镜、电动座椅、自动空调以及电子防盗、中控锁等车身电子产品,车载导航终端、车载多媒体终端、倒车可视系统、行车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车载电子产品。在智能化、网联化的感知器件、通信模块和控制器件等方面形成突破。

汽车控制系统方面,重点研发新型车载总线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着力突破混合动力技术、清洁能源电池技术、高效快充技术等。重点发展基于制动防抱死功能的电子悬挂系统、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等底盘控制与安全系统、辅助驾驶系统、自动泊车系统、自动巡航系统、防撞报警系统、电源管理系统、故障自诊断系统等智能驾驶控制系统。

电池方面,研发混合动力技术、清洁能源电池技术、高效快充技术等,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镍氢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锰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产品,发展动力电池整套生产装备。

(四)紧扣应用,发展智慧物联信息技术服务。

1.物联网解决方案。

以“物联江西智创未来”为建设目标,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强化物联网服务公共平台建设,面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智能工业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我省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生活发展水平。

车联网方面,研发物联网应用平台互联互通、通用访问解决方案。推动汽车企业服务化转型,发展在线监测/诊断、远程维修、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解决方案等服务,开展停车诱导、充电设施预订共享、用户体验等智能汽车应用服务。

智能物流方面,加强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发展涵盖多种运输方式及仓储等物流信息系统、行业信息物流平台。推动物联网接入设施、特殊领域传感芯片、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技术创新,加强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异构网络融合组网技术研究。

智能工厂方面,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离散制造领域,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应用,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制造企业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管理、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

2.云计算服务解决方案。

加快云计算服务能力建设,着力突破云计算平台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多云管理等关键技术和容器、超融合等新型虚拟化技术,不断提升政务、工业、金融、交通、医疗、旅游等不同领域的云服务解决方案,完善配套支撑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基础设施及服务方面,依托现有云计算数据中心,面向政务和各行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存储资源、处理资源、网络资源等的租用服务。

软件及服务方面,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转型布局,丰富软件即服务(SaaS)种类,面向企业提供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移动办公及研发设计辅助等软件服务。

行业解决方案方面,在汽车、新能源、航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纺织服装、机电制造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支持骨干制造企业、云计算企业联合搭建面向特色行业的工业云平台,汇集工具库、模型库、知识库等资源,提供工业专用软件、工业数据分析、在线虚拟仿真、协同研发设计等类型的云服务。支持云计算企业面向金融、交通、医疗、旅游、电子商务、文化教育等领域业务发展需求,研发提供行业云服务。

云计算支撑配套服务方面,依托系统集成商、第三方评测机构、行业组织,面向企业上云需求,发展信息系统咨询设计、系统集成、部署迁移、监理培训、测试评估、运行维护、安全服务等服务。

四、重大工程

(一)创新生态集聚工程。

结合各市、县(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和实际条件,布局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和创新空间,厚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土壤。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网络,建立适应创新资源跨界流动的产业创新协作机制,建设开放多元、共生包容的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构建全球产业创新生态网络,吸引高端项目和创新创业资源,夯实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基础,提升产业综合创新能力。

(二)龙头企业培优工程。

定位重点培优对象企业,从行业影响力、产业引领作用、企业规模、成长潜力等方面制定遴选标准,构建培育培优企业梯队。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做优做强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培育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激发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创新中的引领力和带动力,形成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局面,完善产业龙头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三)重大项目攻坚工程。

围绕重点领域,跟踪重大项目,瞄准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精心包装策划一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重特大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实行部门协作、分类施策,开展精准对接,力争引进一批重特大项目,以重特大项目撬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加大力度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整机制造项目,带动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攀升,牵引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四)智力资源导入工程。

加强江西电子信息产业高端领军人才和海外优秀人才储备,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企业骨干人才和优秀创业创新团队。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一批紧缺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学历、高专业度技能型人才,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订单式培养与输送。

(五)应用示范促进工程。

大力推动行业示范应用,加强工业研发设计、半导体照明、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生态环保等领域价值链各环节的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创新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鼓励服务类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发展仿真模拟、故障预判、数据制造、精准营销等行业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

(六)产业品牌塑造工程。

借助政府与行业组织平台提升江西知名度,加强各市县发改、工信等部门对接,建立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名录,强化协调配合,促进各市县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借助国家级智库、行业组织、咨询机构等平台资源,在市县招商、对外交流过程中,获得企业推介、企业案例宣传等支持,快速扩大本地产业影响力。

五、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推进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工作细则,形成各地、各有关部门协调互动、紧密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2.加强工作协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任务分工要求,各司其责、主动作为,集中资源、整合力量,强力推进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全力支持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和任务要求,研究制定适合本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

3.加强考核评估。

制定科学具体的评估方案,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各地任务分工,督促完成目标任务。

(二)政策保障。

1.招商引资政策。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会展招商、“互联网+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实施以强龙头、补短板、优配套为目标的精准招商。

建立项目联动招商体系。精准对接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实行“一企一策、跟踪服务”,着力引进与其配套合作或有供应关系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重大项目联动招商体系。

2.创新支持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突出对电子信息产业带企业的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物流补贴、品牌建设、融资服务和市场开拓等进行重点支持。省级外贸发展资金优先扶持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和企业承接电子信息服务外包业务。

落实鼓励创新政策。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企业员工合理的薪酬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申请国际专利、国内发明的按规定给予支持。

3.金融投资政策。

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投融资渠道,支持境内外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投资电子信息产业中小微企业。围绕经济带范围内初创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展天使投资活动。

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和投贷联动业务。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产业带电子信息企业的信贷支持。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各类现实风险而导致的财产损失、利润损失、科研经费损失,提供创新型保险产品和服务。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电子信息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

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在江西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下,设立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子基金,吸纳有关地方政府、省内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资本进入。以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领域为方向,以企业规模跃升、核心技术储备、产业生态打造为目标,支持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以及在细分行业领域具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支持重点技术领域和方向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企业汇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打造具有国内国际行业影响力的产业生态。

(三)支撑体系。

1.建立协同合作发展促进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发展协调机制。由省直有关部门和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沿线设区市联合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发展协调机制,共同制定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线图、产业链短板瓶颈表和责任部门任务分解表,把握重要产业与技术的发展机遇,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抢占全球市场与技术制高点。

建立部省合作推进机制。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等部门的交流联系,围绕国家部委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实际,积极争取支持政策、扶持资金和重大项目落地。

建立赣粤电子信息产业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泛珠区域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探索建立赣粤电子信息产业交流合作机制,主动承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资源外溢,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高起点承接广州、深圳等地的产业转移。培育赣粤区域间企业联盟,鼓励赣粤关联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形成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集团,带动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协同升级。引导建立区域性的电子信息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内部协商形成区域行业规范、产业标准等,促进赣粤区域间产业联动。

2.支持重点领域环节研发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引导产业创新方向。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和迫切的应用需求,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各领域的技术交流。梳理总结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按年度组织企业进行技术需求与研发对接。

夯实产业创新的机制与平台基础。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研发机构,建立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鼓励运用多种渠道获取先进技术。鼓励企业运用兼并、投资、购买、引进人才等方式获得亟需的产业技术,对获得技术后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企业予以支持,对引进的科技领军型人才及其团队,实行创新创业绿色通道政策。

促进重点领域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制定新兴领域知识产权申请和交易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争取全球知识产权资源。建立联动维权机制,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以高质量咨询服务机构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体系。

3.建立产业创新要素流动机制。

构建开放互动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协同创新平台体系,聚集优势资源,形成扁平、自治、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在重点产业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引导推动产业创新中心之间加强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为产业带内中小企业提供大众创业、专利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服务。

鼓励产业创新要素跨地区流动。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创新合作项目,通过创新要素交流、互补、借鉴促成前沿技术创新成果。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的产业化应用。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合作,提高针对产业需求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集成能力。